第96章 复鸣学宫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身知行书院的学子迈入仕途,隐隐形成一派。

    大逆不道的苏家想借崔翰之手对付叶敛,未尝没有利用书院一派的想法。

    只是崔翰也不是傻白甜。

    受苏家邀请前来汴梁,理由用的是交流。

    崔翰没有参与到苏家谋逆一事,虽然青山寺的论战败了,稍稍影响了他的声望,但没有伤筋动骨。

    崔翰桃李满天下。

    只要他的学生一直入朝为官,崔翰的地位便不会受到动摇。

    天下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为的是“货与帝王家”,倚靠才学造福一方

    可眼下,陛下明显不喜知行书院的风气。

    知行书院能走多远就未可知了。

    叶敛没将这些人放在心上。

    直到尽职尽责的暗卫将这些人的祖宗八代调查出来,叶敛才反应过来竟与崔翰有关。

    只是看过后,叶敛便放到了一边。

    但钟离熙却又提出一个主意。

    “春秋齐国有稷下学宫,吸引天下诸子,形成稷下学派,造就百家争鸣,圣贤频出。”

    “朝堂门生弟子本就亲近,易形成派别党争。陛下不妨效仿稷下学宫,招贤为国取士。”

    叶敛转了转手上的扳指,明白了钟离熙的用意。

    “皇后大才,解决了我的困扰。”叶敛笑道。

    身为皇帝,叶敛确实能用自己态度遏制理学。

    但后世皇帝却不一定如此。

    毕竟理学能够显达,也有自己的优点。

    理学着实是控制人心、维护统治的好手段。

    只要理学传承下去,就有可能重新受到重视。

    这也是叶敛一直担忧的。

    可断绝传承,焚书和文字狱就大可不必了,弊大于利。

    叶敛的想法和钟离熙的相似,那便是不立官学,自由发展争论。

    崔翰是个聪明人,或许存有几分私心,却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理学之所以在后期饱受诟病,正是因为理学独大,官方思想,显赫的同时也逐渐腐朽。

    圣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样适用于理学。

    当一种思想无法从外界汲取新鲜营养后,就不免走向灭亡。

    叶敛一直隐隐绰绰有些想法,无论是召集墨家门人,还是搜寻农家等百家,都有这种意思。

    经过钟离熙的提醒,叶敛越发清晰。

    “大周的学宫就建在大兴府如何?”叶敛道。

    等两都并立,学宫恰好也可以收拢人心。

    钟离熙自然没有意见。

    叶敛道,“学宫一事是你的主意,就由你来命名。”

    钟离熙想了一瞬,“复鸣学宫,如何?”

    意在鼓励诸子发声,光复百家争鸣的盛景。

    “好,那便是复鸣学宫。”叶敛抚掌定下。

    国子监教弟子。

    复鸣学宫培养师长。

    两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说到大兴府,就不得不提迁都。

    迁都一事进展并不顺利。

    几位重臣勉强同意并立两都,却无法接受常驻大兴府。

    “大兴府改名大都,日后便是朝廷常在地。”叶敛坚持道。

    他大费周章营造新都,为的正是将朝廷中心迁往幽州。

    防止内轻外重或内重外轻的局面。

    将朝廷留在汴梁,他迁都的意义何在。

    平白两地奔波,劳民伤财不成。

    叶敛甚至有些后悔,早知道他便先斩后奏。

    他原本就打算借避暑之机迁都,等朝廷到大兴府,再提常驻一事。

    反正都到了,他这个皇帝不走就是了。

    耍赖这件事叶敛驾轻就熟。

    不过,经过钟相和钟离熙两人的劝说,叶敛遗憾放弃了这个想法。

    于是本该出现在大兴府的场面提前出现。

    “朝廷常驻大兴府,汴梁都城名存实亡,陛下三思,不必急于一时。”

    几位重臣也是丝毫不让。

    他们的忠心天地可鉴。

    陛下和朝廷都跑到大兴府,汴梁只剩一个空壳,能骗得过谁。

    做官做到朝廷重臣,他们可不是容易哄骗之人。

    陛下明显是要弃汴梁,几位重臣心知无法阻拦,却依旧要提前表明态度。

    如此操之过急,万一汴梁生变,他们可不愿承担责任。

    陛下不在意身后名,他们在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私心。

    叶敛不在意他们的小心思,却厌烦了所谓的圆滑。

    这些人若是直说,叶敛反而会赞叹一声。

    但明哲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