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萧钦之骂人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庾希近距离打量了萧钦之一眼,倒是少年英才,不过受人之托,须得行事,吟诵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刁太守和一干晋陵官吏皆点头称赞,与有荣焉,站在后面的族长接受着众人的道贺,其余才俊不禁叹服,前来旁观的富贵名流感叹有幸目睹名篇出。
庾希不动声色道:“此诗极好,我且问你,诗以言志,志在疆场乎?”
这是在挖坑了,晋人多以文人鄙视武人,一旁的刁太守一愣,隐隐有不好的感觉,却听见萧钦之答道:“为国尽忠,死而无憾。”
萧钦之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答了等于没答,没答却又答了,让人挑不出毛病。
见一计不成,庾希继续道:“此诗与《国风·邶风·击鼓》,背到而驰,谓之反,《老子》言:反者,道之动。二者何异?”
以诗意引出清谈,庾希一上来,就用《老子》里的著名问题考核,难度比之前的考核,陡然增大数倍不止。
明明就是过个场子,结果庾希貌似要来真的,这让大家感到诧异的同时,又多了一丝期待,期望着萧钦之一展名仕风流,毕竟在这个时代,相较于主流的“清谈”,“诗文”皆小道。
萧钦之早有准备,用《王弼注》解释道:“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
这个解释过于简略,未能窥其奥妙,庾希紧盯着,接着问道:“技只于此乎?”
萧钦之淡定如常,心想:“就知道没这么简单。”说道:“‘合诸科’于‘一言’,“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此处二反并用。”
庾希再增难度,问道:“第二义,用《中庸》作答。”
“呼~”全场皆叹,这是动真格的了。
第一义很好理解,就是相反,违背的意思,难就难在第二义,且这个问题还横跨道儒,需要对“反者,道之动”有极高的理解,方才能引渡到儒家上。
族长萧清攥紧了手,心里十分紧张,刁太守面色不悦,正欲出言阻止,却见萧钦之不慌不忙,款款答道:“生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郑玄注:谓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
此处反古之道”意为“新政可从,“反”字,表示和古道相合,遵从古道,可作第二义解答,完美过关。
庾希紧追不舍,继续犀利发问道:“方才据你言,‘反’言遵言合,后之‘反’言违言离,此背出之分训,‘合诸科’于‘一言’用《老子》示之。”
就是还要萧钦之用《老子》的原句,来体现出一字二义,庾希既然这么问,自然有他的用意,萧钦之答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为正;“逝”者、离去也,违大而自异,即“反”;“远”乃去之甚、反之极;而“反(返)”者、远而复,即反之反,“至顺”即“合”于正。故“反(返)”、于反为违反,于正为回反(返)。”
“反”两义并用,且具有相反的意思,是为矛盾,在老子的辩证思想中,矛盾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行的动力和生机,也是“道之动”的根据和动力,且认为它的运行轨迹开始是背离“正”而趋向远,远之极以后便掉转头来开始回返,回返是“反”之“反”,划了一个圈。
问答至此,萧钦之表现的很得体,不卑不亢,实则心里已经燃起了怒火。
刁太守轻咳几声,提醒庾希,可以收手了,岂料,庾希没在意,在没能把萧钦之难倒之前,又怎么会收手呢?
“萧小郎君,我这还有一问,可愿作答?”庾希含笑道。
“咳咳~”刁太守打断道:“庾中正,天气炎热,不如暂歇一会儿。”
“萧小郎君,意下如何?”庾希将这个提议抛给了萧钦之,话中有话。
刁太守竟然接连被拂了面子,脸色阴沉。
当着如此多人的面,萧钦之敢拂了面子说不答么?
显然不可能的。
“请!”萧钦之憋着气道。
“‘道之动’,《易》作答。”
萧钦之还以为是什么难的问题呢?
不过是在《周易》中找到与“道之动”若合一契的思想和论述,这对于能背诵完整《周易》的萧钦之来说,真不难,若要是继续深度探讨“道之动”这个哲学话题,萧钦之真就不明白了。
但刁太守已经十分不悦了,大家说好按照规矩来办事,庾希显然已经逾规了,而且故意家学《周易》来刁难人,针对的太明显了,当即出言道:“庾中正,好雅兴,不过余下还有三县士子在苦苦等待,若是想要清谈,明日本太守亲设一局,再现虎丘文会,如何?”
刁太守是一点面子也不给,暗中嘲讽庾希用擅长的“谈玄”刁难人,胜之不武,要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