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隔阂尽消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北歌的心这才稍稍安定了下来,她的头蹭着梁驷的胸膛,找寻一个靠着舒服的位置。

    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似乎都已远去,只留下这方小天地里,两颗心紧紧相依的安宁。

    *

    到了国都邕城,景蔺与梁驷便一东一西,分道而行。

    景蔺领着苏北歌前往太子府邸,而梁驷则立马赶赴宫中。沿途,朝臣和宫人或惊或喜,纷纷侧目,议论着太子的归来,但梁驷没有理会这些,而是直奔寝宫而去。

    及至寝宫门外,一派凝重氛围扑面而来。太医令与数位经验丰富的老太医,面容严峻,正就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浑然未觉梁驷的到来。

    再至寝宫第二重门,白发苍苍的七伯静静地肃立着,见到梁驷,轻轻点头,目光中尽是欣慰。随后,他默默转身,引领着梁驷走进寝宫内。

    步入内室,一股淡淡的药香与沉静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梁驷的心猛地一紧。榻上,本应正当盛年意气风发的公父,此刻竟已变得枯瘦羸弱,昔日的风采尽失。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缓缓跪倒在地,膝行至榻前,低唤了一声。

    “公父。”

    梁襄王                                                睁开眼睛,虽面容病态,但眸子依旧明亮。他抬手指向榻侧的一只绣墩,示意梁驷坐下。

    才刚坐定,就见七伯领着两名仆人步入,他们肩扛一巨大木箱,放置一旁后悄然退下,留下一室回响。

    七伯撸起袖子,用他那布满刀迹的右手直接抓起捆箱的粗绳,将木箱亲自提起,放置在榻前。随着他的动作,箱盖轰然开启,露出里面整齐堆放的竹简。

    “驷儿,今夜,你必须在此将这些竹简一一览尽。”

    梁襄王的声音虽弱却字字铿锵,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七伯适时找来一块宽厚的木板,稳稳地支在榻边,随后将箱中竹简逐一取出,细心排列其上。

    竹简排列开来,瞬间占据了整个木板,一股浓浓的腐竹气息和汗腥霉味儿也瞬间扑鼻而来。

    梁驷的目光在竹简间穿梭,他没有丝毫犹豫,更无丝毫倦意。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他的手指轻轻滑过简面,一行行字迹跃然眼前,那是由梁稷亲手撰写的手记。每一枚,都承载着他的心血与智慧,沉甸甸地压在梁驷的心头。

    字里行间,不仅是梁稷早年游历四方的所见所闻,更有对北凌国现状的深刻剖析与思考,民生民治状况、内部地形、人口、城堡乃至村庄的记载,这都远比梁驷了解的要细。

    梁驷幼学之年便跟随祖父梁献王征战在外,几年内迅速崛起成为军中名将,对北凌大军更是有着明显影响力,因而才能以未及弱冠的年龄在权力场中无所畏惧。而眼前的这位梁襄王,却因体弱,常年留守本营,梁驷虽无比敬仰祖父,却始终对于公父的能力持质疑态度的。

    然则,此刻他才终于明白,公父早已深耕每一寸北凌国的国土。已走遍山野底层的公父,对民生民治的体验,远比自己要来得深来得透彻,这使得他有着把握国家大势的根基本领,也是为什么祖父每每出征,总是很放心内政交给他的原因。

    *

    “法治根基未坚,则国无宁日;复辟根基未除,则社稷不稳;穷乡僻壤之困,乃国家之耻。”梁驷的目光游走在竹简上,心中默念着。

    夜色渐深,宫内的喧嚣早已沉寂,唯有梁驷翻动竹简的细微声响,与窗外偶尔传来的更鼓声相互应和。

    随着晨光初现,梁驷的内心愈发明亮。他将最后一卷竹简轻轻合上,抬头望向榻上的梁襄王,深深一揖,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决心。梁襄王也正凝视着他,那双历经沧桑却依旧明亮的眼眸中,既有欣慰也有期许。

    “公父,孩儿明白了。”梁驷的声音未见一宿不眠的疲惫,反倒十分激昂,“固法强本,除恶务尽,垦发穷困,此三纲乃治北凌之根本。孩儿定当铭记于心,不负所托。”

    此时,父子俩相对而坐,过往的隔阂似乎已烟消云散。他们继续交谈,从治国方略到民生改善,从军事布局到外交策略,每一个话题都充满了对未来的规划与憧憬。

    窗外,一缕缕阳光穿透云层,洒进殿内,落在这对父子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