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章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昭示着它们曾经存在过。

    姚复瞪大眼睛,看向坐在自己对面的少年。

    “你饿殍转世么?”姚复满脸不可置信地问。

    少年慢悠悠给自己斟酒,然后慢悠悠说:“我没吃过这些东西,你让让我。”

    这些话骗小孩都不信。

    且不说点的菜都是些家常菜,糕点也都是常见的,就连酒也是便宜的浊酒,寻常人是都吃过的。更何况当初捡到这少年时可是一身锦衣华服,金银玉饰也是挂了一身,瞎子都能看出来他身世非同一般。

    当时他身边还躺着一块碎裂的象牙笏板,拼起来后前拙后直,是三品往上的大员才能用得起的物件。

    也就是因为这个姚老头才同意把他捡回去的。

    现在说他没吃过这些家常便饭,谁信?

    姚复曲指敲敲桌面,说:“撒谎也编个中听的好吧?你身上搜出来的东西我们可是一点没贪墨。”

    本来姚复他大哥准备挑几件卖掉的,姚复怕里面有什么信物,就给留下了。

    可这都一年了,也没传出来什么朝中大员重金求子的事情,反倒是少年反客为主,吃姚家的用姚家的,甚至这说书的钱都是姚复出的。

    少年放下酒杯,眼睛转了一圈,说:“我什么都记不起来,你让让我怎么了。”

    姚复翻了个大白眼。

    姚家人当初轮番上阵,旁敲侧击企图从少年嘴里套出来一点他爹的信息,可这小子嘴比胶水都严,真是守口如瓶,说什么都是一问三不知,明摆着的装傻,唯一一点信息就是他爹住长安,连他自己名字都不肯说。

    这也没用啊。

    于是姚家人就养着他,打算等哪天想起来了狠狠捞一笔。

    对老爹的想法姚复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你太世俗了。”

    姚复家里是个小地主,全家人都在算计钱,姚复作为家里老幺,只想当官造福一方,可惜姚老头不准他去科举,还说什么大厦将倾,去了就是一脚踏进生死门,从此身不由己云云。

    所以姚复想的是从少年那里捞个官当当。

    两人一时无言,只一杯一杯喝着壶里的酒。

    这酒是只准堂食不许带走的,不喝岂不浪费。

    台上的闹剧不知何时停下了,说书人又抑扬顿挫地说起了一台新戏:“相传当今圣上的宠妃涂山氏,是一头千年的九尾白狐,当初啊圣上还是太子时……”

    姚复不爱听这些没意思的宫廷秘事——人怎么会是狐狸变的呢?还九条尾巴,当真是既荒谬又无趣,也不知道少年是怎么听下去的。

    姚复几口喝完了半壶浊酒,如坐针毡地看着少年慢条斯理地喝。

    他又不能自己回去,姚老头前天说要把自己的表侄女配给少年,好牢牢拴住他,捞不到钱至少不能亏了不是。

    要是人丢了姚老头不得扒了他的皮。

    少年轻轻晃了晃酒壶,又放回桌上,遗憾地说:“唉,喝光了。”

    姚复实在等不了一刻,拉着他就赶紧走:“走走走,天黑了,待会要挨骂的。”

    少年意犹未尽地看看台上,那说书人的尾音飘进耳中:

    “那九尾白狐便对着天边的满月拜了几拜……”

    少年无奈跟着姚复走了,嘴里倒还嘟囔:“你爹的规矩怎么比宫里还严……”

    虽说大梁有宵禁,但启封巡夜的官员并不管的。只是防不住自家老爹管。

    遥想姚老头第一次给自己立规矩,还是十八岁那年他调戏了村                                                头的小寡妇被姚老头抓了个正着。

    尽管那根本就是个误会。姚复不过是路过她家时多看了两眼,就被不知道哪个长舌妇以讹传讹飘进了姚老头耳朵里,盛怒之下的姚老头根本不听他解释,按着他就罚。

    那次他在村口站了三天,三个哥哥轮流守着,对过往的村民冷眼相待——罚站是罚站,不至于毁掉姚复的名声。

    可惜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个谣言至今还在那小村子里流传。

    从此他的生命里多了无数规矩,什么不准晚归,不准逛青楼楚馆,不准花钱无度,不准乱喝酒等等等等。

    这只是他强烈要求回去的原因中的其中一个,主要还是这一会儿人少。

    十几年前姚老太爷不知从哪读了陶渊明的故事,闹着隐居田园,还在乡下买了自家一处佃农的房子,硬是装成佃农活了十几年,直到去年查人把他家查出来。

    于是姚家被全家赶回了城里,那一天太阳很大,姚复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全国第一例地主装成佃户过苦日子的噱头不错,于是他全家被认了个遍,来看热闹的人甚至连路都堵住了。

    他们听说书都是找了个小旮旯,生怕被人看见。而天黑了回家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