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这编剧太虎了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与初到京都时的感觉不同,在拜访了几个老朋友和相关领导之后,谢导的心情有了极大的改善。 

    所以这次来顺便约蒋明春出来,谈谈关于《高山》这个剧本的问题。 

    谢导这次住的地方是某单位的招待所。 

    房间里的布置很是简单,暖壶、茶缸、柜子、床。 

    上次见过的郑少平编剧也在场,蒋明春进来的时候,对方正在看《高山》的剧本。 

    见到蒋明春,郑少平的目光很是复杂。 

    有难以置信,也有些许疑惑。 

    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情绪。 

    在来京都的路上,他就在看这个剧本了。 

    作为专业的编剧,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对方写剧本的水平要高于他。 

    这种‘高’不是在于言词多么华丽。而是关于一个镜头的描写,往往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人出现画面感,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让人一眼就抓住主要内容。 

    仅凭这一点,就是很多编剧所做不到的事情。 

    “春明同志,我想问一下,这个剧本真的是你写出来的吗?” 

    郑少平忍不住开口,可话一出,他就意识到了这样问很不礼貌,于是赶忙解释:“我并不是不相信你,而是这个剧本写的实在是太好了!让我一时间难以...” 

    郑少平支支吾吾,一时间想不到该用什么词。 

    这时谢导出来打圆场道: 

    “老郑不是那个意思,他呀就是被你写的本子给惊讶到了。别说是他,我也是一样。春明同志,我觉得你这个水平不去当专业的编剧,真是可惜了。” 

    蒋明春听着这句话,有些耳熟。 

    貌似当初杨指导和谷老师都和自己说过同样的话。 

    其实也不怪这两人,有如此的态度。 

    别的编剧都是一边想人物,想剧情,一边考虑剧本如何把想到的剧情内容,给完美的表达出来。 

    这样写出的剧本,往往会出现对白啰嗦,心理描写,动作、环境描写复杂化。 

    有的编剧则是恰恰相反,描写太过简单,人物的对话也少。 

    即使把同样一个故事,让不同的编剧来写,最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如此一来,后期在修改剧本方面就需要不断的打磨,删减,或者是添加。 

    一来二去,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剧本的完成时间,还有质量问题。 

    而蒋明春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别人需要想象画面,而蒋明春是直接照着具体的画面往上搬。 

    每一个镜头要演什么,人物说什么。要透露什么信息,完全写的一清二楚。 

    毫不夸张的说,这剧本里连个多余的标点符号都没有,可却能完美的表达整个故事。 

    如果不是《天云山传奇》已经开拍,谢导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打算直接开拍《高山下的花环》了。 

    谢导主动起身给蒋明春倒了一杯水,蒋明春接过茶杯开口道: 

    “十五天完成一个剧本确实赶了些,对于我来说也是个挑战,好在幸不辱命,总算是完成了。” 

    蒋明春的话看似没有回答,实际上已经证明了这个剧本确实是自己完成的。 

    主要是,让别人写,也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啊! 

    郑少平直到今天才算是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天才。 

    一个外行第一次写剧本,就直接把自己这个沉浸行业多年的老编剧给比下去了。 

    仔细想想,貌似对方除了会写小说,还写过诗词(虽然是个四不像)还写过散文《鸟》写过话剧剧本, 

    除此之外还写过两首歌曲,都被选入了国家优秀曲目之中。 

    这人简直就是个怪才啊! 

    郑少平突然有种见证一代名家诞生的感觉。 

    “春明同志,你是之前就想过要把《高山》这部作品,改编成剧本的吗?” 

    谢导突然询问。 

    蒋明春点头道: 

    “确实有这个想法,当初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无数个画面。不瞒您说,即使没有导演看上这部作品,我也会想尽办法给影厂毛遂自荐的。 

    咱们国家当前的人民文化知识水平还不够高,别说是能够看懂小说,就连识几个大字的都不占多数。可电影却能解决这个问题。 

    像《高山》这样的题材,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明白。 

    知道是谁保卫了我们的国家,是谁让我们过上了踏实日子!” 

    谢导赞同道: 

    “你和我的想法一样。电影比文字更能直观明了的向大家传递内容。 

    好了咱们闲话不多说,等下次时间宽裕了,我得好好跟春明同志喝上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