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报复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依然属于罗曼诺夫家族。

    乔治之所以通知卡尔的原因是,轰炸柏林就目前来说,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俄罗斯帝国距离柏林最近的野战机场超过600公里。

    满载燃油状态下,俄罗斯轰炸机的极限航程是800公里。

    这是一张单程票。德米特给乔治的建议是,派战斗机携带航空炸弹,从波罗的海舰队的航空母舰起飞,对柏林实施轰炸,距离可以缩短到200公里。

    这确实是最佳方案,至少可以保证战斗机在扔掉炸弹后,有足够的燃油返回。

    但是这又完全无法体现出战略轰炸的意义。

    乔治现在才意识到战略轰炸机的作用。

    现在才意识到也不晚。

    俄罗斯和德国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充分的人力资源。

    德国国内的工业生产非常紧张,就算认识到飞机和毒气的作用,而且也有相应的技术,受限于人力资源和原材料,也无法组织大规模工业生产。

    俄罗斯帝国想造就造。

    乔治已经给马里奥发电报,要求阿穆尔航空公司研发一款航程在1500公里以上的战略轰炸机。

    这个要求并不高。

    甚至严格说起来,并不算研发,而是生产。

    因为阿穆尔航空公司的技术池里,原本就有符合乔治要求的设计方案,只不过是之前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才没有实际生产。

    和乔治一样,瓦西里也不是吃亏不还手的性格。

    自12月20号之后,瓦西里和安德烈集中第12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所有重型火炮,对德军防线进行密集炮击。

    马肯森压力倍增。

    大规模炮击,是战役级别进攻发起的前兆,俄军随时可能投入进攻。

    俄军虽然没有305毫米野战炮,150毫米重炮的威力也不小,而且数量众多,第12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加起来一共192门。

    150毫米这个级别,只有更专业的炮兵师才会配备,普通步兵师的炮兵团,只配备120毫米榴弹炮。

    对于其他参战国家来说,120毫米已经是重型火炮。

    305那是变态。

    德国还有更变态的420,但是和奥匈帝国的305一样,由于数量稀少,不具备改变战场的能力,只能用于攻克类似“烈日要塞”之类的要塞堡垒。

    在俄军重型火炮的密集打击下,德奥联军损失惨重。

    29号,奥第五集团军终于无法忍受,被迫撤退。

    乔治都被这个消息惊呆了。

    俄军还没有投入地面部队进攻呢,只靠火炮打击,就把奥地利人打跑了?

    这也太不经打了吧。

    康拉德也无奈。

    从20号到29号,俄军的大规模炮击已经持续了整整9天。

    德军在西线发起伊普尔战役前,对英军阵地进行了长达3天的炮击。

    这已经是德军的极限,德军在这3天内,打光了此前一个月内储存的炮弹。

    康拉德不知道俄军在战前储备的炮弹到底有多少。

    看俄军这架势,9天明显不是极限。

    俄军刚开始炮击时,康拉德和马肯森一样,命令部队坚守阵地。

    战争爆发前,康拉德指挥的军演主要演练进攻,从不练防守。

    所以在俄军的密集打击下,奥军的损失比德军更严重,每天伤亡的士兵都超过1500人。

    连续炮击还是有效果的,奥军防线损毁严重,在俄军的连续炮击下无法修复。

    28号单日,奥军的伤亡达到4000人。

    康拉德终于无法忍受。

    俄军这9天的炮击,给安德烈预定了一枚圣乔治勋章。

    一直以来,炮兵指挥都是一门艺术。

    炮兵打击并不是瞎打,炮弹是有成本的,火炮也有寿命,不能浪费。

    奥地利是战五渣不管他。

    德国人的防线很有章法,俄军炮击时,德军躲在防炮洞内,阵地上只留少数观察员,炮击结束后,放炮洞内的士兵迅速回到阵地上,防备地面部队的进攻。

    这时候如果不投入地面部队,而是进行第二轮炮击,守军的损失可想而知。

    既然这样,那不见兔子不撒鹰行不行?

    不行。

    士兵在炮击停止后迅速回到阵地上,目的不仅要防备地面部队的进攻,还要修复在炮击中损毁的工事。

    否则在火炮的连续密集打击下,如果损毁的工事不及时恢复,那一旦投入地面部队进攻,守军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在安德烈的指挥下,俄军炮兵打出,不仅重炮发挥出色,而且充分利用火箭炮的机动力打了就跑,让马肯森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