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富察·傅恒:清朝中兴之臣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的府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平准噶尔

    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内部发生动乱,给清朝提供了一个介入并解决该地区长期不稳定局势的机会。乾隆帝考虑对准噶尔用兵,但此时的朝廷内多数官员对军事行动持谨慎态度,主要是因为前朝雍正时期的西部战役曾遭遇过失败,这让许多文武百官心存顾虑,担心再次出兵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

    在这种背景下,傅恒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勇气与见识。他没有盲目跟随大多数人的保守意见,而是站出来力排众议,主动请求负责此次军事行动的筹备工作。获得批准后,傅恒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军务准备之中,他带领着军机处的官员们昼夜不停,随时待命,及时报告前线情况,并抄录各种情报,确保乾隆帝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傅恒的努力不仅限于情报收集与整理,他还积极参与到后勤保障工作中,确保前线将士能够得到足够的物资供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尽职尽责的辅佐者,乾隆帝才能够在后方有效地指挥前方的战事。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成功攻克了伊犁,并俘虏了达瓦齐,最终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

    事后,乾隆帝回忆起当年决定出兵时所面临的困难,感慨万千。他特别提到了傅恒的支持,认为在众多反对声音中,只有傅恒坚定地站在了自己一边。为此,乾隆帝特地下令再次授予傅恒一等忠勇公的爵位,以此表彰他在此次军事行动中的贡献。然而,傅恒却表现出极高的谦逊与低调,多次上疏力辞,并当面向乾隆表达了自己的辞谢之意,甚至感动得泪流满面。

    尽管如此,乾隆帝仍然坚持要表彰傅恒的功绩。最终,乾隆帝选择了一种更为象征性的荣誉——将傅恒的名字列入功臣之列,并将其画像置于紫光阁中,位居首位。

    四、督师缅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军队频繁侵犯清朝西南边境云南地区,导致了边境局势的紧张。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三位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和明瑞因为在征缅战争中的失败,先后选择了自杀,这使得朝廷内外充满了恐慌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尚书、参赞大臣舒赫德与新任云贵总督鄂宁共同上书,提出了征缅存在诸多困难,认为继续动武并无胜算。然而,乾隆帝对这种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并对相关官员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傅恒被委以重任,负责指挥对缅作战。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早春,傅恒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征途,他肩负着扭转战局的重任。三月,傅恒进入云南,四月抵达腾越边城。在这里,他发现了可以利用的地理优势,如翁古山的优质木材资源和野牛坝的适宜造船环境。傅恒随即命令其子傅显率领三千清军与数百名工匠秘密造船,同时制定了水陆并进的战略计划,旨在直捣缅甸首都阿瓦。

    同年七月,傅恒举行祭纛仪式,宣誓出征,随即对缅甸发动了突然袭击,并取得了初步胜利。九月,野牛坝造好的战船投入使用,清军开始水陆并进,成功击败了缅甸水军。到了十月,清军收复了先前被缅军占领的新街要塞。然而,战争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战线的推进,清军面临着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到了十一月,当清军进攻老官屯时,遇到了极为艰难的地形,加上气候潮湿,导致了严重的疾病传播。

    老官屯是一个重要的交通咽喉,缅军在此设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清军在进攻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此外,恶劣的气候和水土不服导致大量清军士兵患病,包括傅显在内的多位重要将领不幸因病去世。傅恒本人也未能幸免,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得知前线情况危急,乾隆帝紧急下令傅恒撤军返回京城。恰在此时,缅甸方面也表达了求和的意愿,乾隆帝借此机会同意了与缅甸议和,从而结束了这场对双方都带来巨大损失的战争。

    五、英年早逝

    傅恒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指挥对缅甸的战争时,因环境恶劣和疾病困扰,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傅恒还是在接到缅甸国王的求和请求后,果断宣布撤军。同年,他回到国内,驻扎在虎踞关。次年(1770年)二月,傅恒班师回朝,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深受病痛折磨,身体每况愈下。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夏天,傅恒的病情急剧恶化。七月十三日,这位年仅四十九岁的清朝名臣病逝于家中。傅恒的去世,对于乾隆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整个清朝而言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傅恒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在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

    乾隆帝对傅恒的逝世感到痛惜,他亲自前往傅恒的府邸,在灵前祭酒,表达了对这位功勋卓着的大臣的深切哀悼。乾隆帝还下令按照宗室镇国公的规格来办理丧礼,并追赠傅恒“文忠”的谥号。谥号是中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