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三十七章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有过一面之缘,对陆宁安也颇为友善的邓县令在教谕等官员的簇拥下缓缓走进礼房。www.erpingge.com
面色严肃的宣布了一番科考规矩后,才郑重的宣布开考。
陆宁安现在身量还小,在号舍中还不显得缩手缩脚的,他对面的那位学子有些可怜,长得五大三粗的,在小小的号舍中还得弯着腰,瞧着颇为辛苦,更别说还得连着三四天这样了。
衙役开始发卷子了,陆宁安赶紧坐好,将门板放下来当桌子,这设计的倒是挺方便的,陆宁安此时还有闲心乱想也不知这号舍是何人发明的,这木板即可当做门板,又可代替桌子,倒是一物二用,方便的很。
陆宁安将篮子打开,将纸笔统统摆放整齐,便开始磨墨,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墨要细细的研磨,研磨的质量关系到了字写的好坏,陆宁安一边审题,一边磨墨,两边都不耽误。
来参加县试前,夫子和两位学兄就和他们讲了考试的大致内容和注意细节。
县试分四场,一天一场,一共要四天。第一天为帖经,第二场是墨义,第三天是经义,第四天便是诗赋。
帖经,是把四书五经中的内容掩去一部分,用纸裁成帖,考生根据记忆填写上缺少的部分,和现代的填空题类似,一般只要记忆好、书本上的内容记得牢固的学子都可以答得出来,这种小菜一碟的考试,陆宁安写起来下笔如飞,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他记忆力极好,这个当然难不倒他,几乎瞬间答案就在脑子里自动生成。他唯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字,无论现代和古代都是有着重要的卷面分的存在,要注意字迹工整和清晰,最重要的是不能有错别字。
答题的时候,陆宁安突然想起来,他现在的这一笔字还是托了邓县令的福,有邓县令赠予的那本字帖,他才有了信心,不知道阅卷的时候邓县令能不能认出他如今的字,幸好他与邓县令也只有那一面之缘,否则这一个“考前私通”的罪名怕是逃不掉的。
墨义相当于现代的简答题,我们读古文的时候常见后面带有“注释”二字,这后面带的便是古文翻译后的意思,这个也难不倒陆宁安,只要根据墨义用笔解释意思就好,这一场陆宁安也顺顺利利的完成。
第三场的经义类似于后世的读后感。经义,是对四书五经的释义,根据考题中的一句或者一段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方面尤为重要,陆宁安甚至觉得第三场的考试在童生试中占据的成绩比例是最大的。
经义写的好,迎合了考官的品味,前面两场考试成绩一般也能在这一场搬回局面来。而若是经义写的不好,哪怕前两场甚至最后的诗赋写得极为出色,只怕到最后也会因此落了下乘,在这一点上,陆宁安得好好的想想了。
据他那一面之缘的了解,邓县令好似是那种喜欢闲云野鹤的人,那他若要迎合邓县令的喜好,便要往那方面写,只是,陆宁安想了想,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他不是那种喜欢拍马屁、逢迎上官的人,再说了,若真那样写,得个平平的评价也就罢了,就怕被说成溜须拍马之徒,最后写个四不像出来。
下定了决心,陆宁安自然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不出格就成。
诗赋这一场就让陆宁安颇为头疼了。
夫子夸他学习刻苦,进度神速,成绩优异的时候,也没少为他贫瘠的诗词天赋发愁,有时候脱口而出的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陆宁安听了也只得苦笑,他能如何,可能他转世的时候技能点全都加在记忆上去了,所以在诗词和写字这上面点数为零了。陆秀才也批过他写出的诗词,资质平平、匠气十足,虽然他觉得只要押韵就可以了,可这显然在陆秀才那里是过不了关的。
他没少在这上面废心思,可惜效果不大,是谁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来着?好吧,可能是因为他会的诗没那么多,积累的经验不够的缘故吧。
犹豫着要不要在唐诗和宋词中选择一首的陆宁安又不敢下定决心,他说了要捂好自己的小马甲,不让有人知道他是穿越的,若真写了,只怕会留下痕迹来。
或许童生试的内容除了县令大人就不会再有人来看,但他脑容量里记得的诗词,几乎都是传世名作,随便一首都令人拍案叫绝。
万一流传出去呢?那他的马甲可就真不保了。
算了,算了,陆宁安灰心丧气的摇摇头,还是自己写吧。要知道,科举不止一场,一路考下去,次次都要作诗,难不成都靠抄袭度过?遇到不识货的还好,就怕真有那识货人在,把他抄袭的诗词大肆传颂,文人相轻,难免会有人来激他再做一首。
一句两句也就罢了,那些诗词可都是诗人亲身经历和历练所做,自己又没有经过他们的那一番经历和背景,学识更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被人戳穿就不好了。
到时候众目睽睽之下,自己做不出来,肯定暴露水平,也就不用再在科举场里混了,得不偿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