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暴露即融的潜规则 第(2/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至于子孙后代?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还指望已经死透了的祖先吗?

    朱标的信不厚,但上面写的“规划”已经非常清楚。孔希友是个聪明人,看完这封信后,松了一口气。

    他不在乎孔家成为帝王的工具。

    不如说,孔家从最开始被捧起来的时候,就是被帝王当做工具使用。

    他只怕帝王想要换个工具,将孔家这个工具彻底摧毁,一点机会都不给他们。

    再者,朱标这封信上的内容,让他心生向往。

    “对外教化……”孔希友眼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

    当知道世界很大的时候,孔希友就萌生过能不能在更远的地方传播圣学的念头。只是孔家扎根于这片土地,不可能轻易离开。

    且这种事如果没有朝廷支持,他也走不远。

    就算当了衍圣公,也是被圈在曲阜被养着。如果能以大明的代表、以孔子后裔的身份出外传播圣学,就算他的学识继承不了圣人的衣钵,青史中的留下的名声大约也能在孔家后裔中排上前列吧?

    哪个读书人,没有个青史留名的野心?

    “朱公子真是……”孔希友想了想,道,“我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评价他。希望皇上能采纳朱公子的意见。”

    王宾笑而不语。

    作为唐大夫最得意的弟子,唐大夫现在精力不济,他已经承担了朱家大部分人的日常体检工作。身为大夫,他是朱家最信任的人之一。

    所以朱元璋和朱标的身份,他已经隐隐猜到。“朱国瑞”对他猜到朱家真实身份的事心照不宣,让他直接听从朱标的任何命令,不需质疑。

    王宾还知道,自家公子也已经猜到了真相,但就像家主曾经瞒着公子那样,现在公子也瞒着家主。

    这一家父子,真是有趣极了。王宾越来越庆幸自己留在了朱家。

    孔希友看着王宾的笑容,心中猜测,可能这封信,就是朱标在皇帝的授意下写的。

    他在心底感慨,世人都说朱标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但他们可能不想承认,朱标所有做的事,都有皇帝授意。

    皇帝对朱标的信任,不仅是培养自己的心腹,也是为太子培养副手。

    若太子信任朱标,朱标对皇帝和太子的忠诚又不变质,继续谨慎不揽权,或许下一个两代帝王盛世指日可待。

    孔希友想着那样的盛景,不由心生澎湃。

    此时此刻,他才有了自己是大明人的感觉。

    ……

    当常葳护送曲阜的百姓进京的时候,孔希友的也前后脚进京。

    朱元璋假称生病,罢朝几日。当他重新召开朝议,让曲阜的百姓和南孔的族人进宫时,满朝文武百官都感到了气氛不对劲。

    当他们看到朱元璋身边浙东四先生和浙东二儒五人(宋濂:咳……)全部到齐,丞相叶铮和已经致仕的前丞相李善长也坐在皇帝一旁窃窃私语时,感到气氛更加不对了。

    当朱升和季仁寿两位已经养老的大儒出现时,想要为衍圣公说话的文臣们的心落到了低谷。

    皇帝居然把最先投奔他的心腹文人全叫到了朝堂上,这次廷议恐怕不好对付。

    他们在朝堂上东张西望,希望看到一张很多人都很陌生、但名声已经如雷贯耳的年轻人。

    还好,朝堂上没有出现一个穿着知省官服的不认识年轻人。

    急忙赶回来为女儿助威的常遇春遭遇了赵德胜的交头接耳:“老常,标儿怎么没来?我还以为皇上会把标儿叫来呢。”

    他身后也有人小声附和:“对啊,这时候把标儿叫来,谁还能辩得过标儿?”

    常遇春赶紧道:“肃静!现在是上朝!”

    武将们赶紧闭嘴。

    常遇春在心里道,标儿现在若是过来,恐怕还没张口说话,这朝堂上能晕好几个。

    标儿出现在朝堂上,肯定不是穿知省的官服,而是穿太子的礼服了。

    当宫人奏乐,朱元璋从后堂一步一步走向龙椅,俯身看向群臣的时候,朝堂立刻鸦雀无声。

    此次是大朝会,群臣朝拜叩首。

    朱元璋待群臣跪下后,过了几个呼吸的时间,才缓缓道:“众卿……平身。”

    朱元璋低沉浑厚的声音响彻朝堂,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今日一定要和皇上辩个明白的大臣,居然心头一慌,起身时双腿居然有些发软。

    常葳带来的不只有曲阜的百姓,还有衍圣公和其嫡系族人。

    衍圣公起身后本想喊冤,但他抬头看着朱元璋冷漠的视线,早就想好的话语梗在喉头,仿佛失去了声音。

    他的心脏因惊惧而狂跳,跳得仿佛要代替他的话语从喉咙里崩出来。

    洪武皇帝一言未发,只是一个冷漠的视线,就让衍圣公脑海一片空白,吓得几近瘫软,差点再次跪回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