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当年·李文忠(一更)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保儿, 你今天怎么又一个人在这?”李贞一回家,就看见一只躺在竹椅上发呆的儿子。m.chuangshige.com

    朱文忠默默从竹椅上爬起来,垂头丧气道:“文正又去逗标儿了。”

    李贞无奈:“你也去啊!你舅舅特意把你叫回来, 就是让你好好亲近标儿!”

    朱文忠更加垂头丧气:“我去了。文正和阿英把标儿围得严严实实, 我只能在一旁坐冷板凳。”

    李贞扶额:“保儿,你就不知道挤进去吗?”

    朱文忠双手抱头, 烦恼极了:“我不擅长和人争斗。而且……而且挤进去了,我也不知道做什么。”

    李贞放下扶额的手,深深叹了口气:“是我的错, 我教的你不要争斗。”

    李贞在元末饥荒之前, 家境不错,才能一直接济朱元璋。

    在封建时代能经营一个不错的家境,李贞的智慧和情商显然都相当不错, 甚至读过几本书, 虽写不了字, 但识得一些字。

    朱文忠有浓厚的读书兴趣, 也是源自李贞。

    虽李贞算不上什么耕读之家, 见识也比普通农人强上一些。

    乱世饥荒刚起时, 李贞还变卖家产,宰杀牛羊, 与邻里一起结寨互助, 等候官兵来救。

    后来世道越来越乱,村庄被烧毁,家破人亡的李贞与李保儿相依为命,几近饿死, 终于找到了朱元璋。

    李贞知道一家人的安危都系在朱元璋身上。他为了儿子,甚至让儿子认朱元璋为义父并改姓, 然后以自己失去了家人和妻子心灰意冷为由,拒绝续娶。

    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血脉看得特别重。

    李贞就剩李保儿这根独苗苗,居然让李保儿改姓,又不肯续娶,连朱元璋送他侍女侍妾都以“我一农夫享受不来”为由不肯要,后续也没打算再留下其他血脉,基本断了自家香火。

    李贞救济朱元璋,对朱元璋几乎有救命之恩。

    李贞不仅从来不提对朱元璋有恩,只提向朱元璋报恩,还为了儿子李保儿的未来连自己的香火都不要了,可见其对李保儿深厚的爱,以及超高的情商,和暗藏在心底的狠劲。

    说实话,就算到了现代,断自己香火的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何况古代。

    李贞自己小心谨慎,连朱元璋让他在自己麾下当白拿钱不干活的官都不肯,只要了些地自己当农夫。

    直到朱标出生,相师相面,朱元璋假装把自己的孩子送走,将朱标充作陈标抚养。朱元璋疑神疑鬼,信不过别人,李贞才从偶尔帮朱元璋管管后勤屯田、大部分时候隐居种地的生活中出来,为“陈家”当了大管家。

    不争权夺利,不索要恩情,李贞自己这么做,也叮嘱朱文忠如此做。

    因此朱文忠在军中十分低调,即使战功卓越不输朱文正,却惯爱将自己的功劳分给下属,自己从不表功。

    不过朱元璋又不是瞎的,谁有功谁厉害,他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朱文忠升官的速度,只比朱文正这个朱元璋的亲侄子差一点,很快跃居核心将领。

    朱元璋的小农小家思想,总想着上阵父子兵。自己没儿子的时候,朱文正和朱文忠两个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义子”,就是他最看重的后辈。

    朱文忠被迫在军中高调。李贞十分担心,总不断写信叮嘱儿子小心谨慎,切记不可与人争夺。特别是与朱元璋和朱文正相处,只要起了争执,不管错在谁,必须自己认错。

    朱文忠在李贞的教导下,在外人面前可能还有些傲气。但回到了朱家,他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小透明的位置,当一个老实孩子。

    现在李贞让朱文忠去朱标面前表现一下。在朱文正天天抱着朱标不撒手,稍稍一撒手陈英就把朱标牢牢护住的前提下,朱文忠真的不知道怎么表现。

    李贞拍了拍儿子的脑袋,道:“不争就不争吧。我们这样老老实实待着,你舅舅也不会亏待咱们。”

    只是见着陈英、朱文正和朱标开心玩耍,他只能孤零零站在一旁,心里有点难受。

    朱文忠现在也不过是一个未到弱冠的少年郎,心态并不成熟。

    李贞又拍了拍儿子的脑袋,没有安慰他。

    有才华的年轻人大多傲气。他儿子有本事傲气,却被自己压着极力隐藏自己,儿子心里肯定难受。

    李贞也想过,是不是太压着儿子了。但他见那小舅子的事业越做越大,又有人说小舅子有腾龙之姿,他就不敢让儿子不低调。

    他老李书没读过几本,入城歇脚的时候,说书先生口中的故事听过不少。

    越有才华的人,就该越低调谨慎。特别是外戚和亲戚不同,儿子必须低调谨慎。

    朱文忠调整好心态,正安慰为他难过的父亲,门外突然响起了一个奶声奶气的咆哮。

    “保、儿、哥!我来、找你玩!在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