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小三元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道上很有天赋。
两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就到了院试的时间。
相比于县试、府试,院试要考的内容就要多了许多,不仅要考经史和八股文,还要考察时务,也就是对当前时事政治的理解和分析。
之后,还有试帖诗和默写《圣谕广训》。
在这其中,最难的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看似内容都定死在了四书五经之中,还有固定的格式,好像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然而,实际上的八股文,命题十分灵活,可能是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几个字,就是一篇题目。
一篇八股文,必须有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其中,难就难在条条框框实在太多,既要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都有要求。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中,每次都至少有1\/3的考生,因为格式问题被直接淘汰。
有人说,八股文就是一场文字游戏,这话一点都不假。八股文它就是一场逻辑严密,只有智商够高,逻辑思维能力够强的人,才能够玩的转的文字游戏。
像清朝的蒲松龄、吴承恩、金圣叹、吴敬梓,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却都败在了科举上。蒲松龄更是连续考了十几次,考到了51岁,才最终放弃。
其实,就像后世某部电视剧中乾隆所说的那几句话,科举的第一要义,从来不是为国选才,教化天下,而是牢笼志士。让天下的聪明人都进到八股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章句,皓首穷经,那些聪明人也就不会去异想天开,又或者闹出什么乱子。
而且,通过科举八股文选出来的文人,既有足够的聪明才智,也习惯了遵守规矩,才是国家真正想要的人才。
至于那些满腹才华,不愿因循守旧的文人,就会被主流思想评定为离经叛道,得不到重用。
对于这些,陆诚可是比天底下的任何一个读书人都看的清楚。
不过,当一个人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规则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愤愤不平。而是遵循现有的规章制度,一步一步向上,走到最高的位置,去做那个制定规则的人。
当然,能够走过这一路,还不忘初心的,古今又有几个?
8月考试,9月放榜,陆诚再次毫无疑问的拿到了案首,夺得了“小三元”的殊荣。
十一岁的秀才本就少见,再加上“小三元”的名头,也让陆诚在扬州府,甚至整个江淮之地,都有了“小神童”的名号。
不过,小三元终究是小三元,秀才也只是初步取得了功名,脱离了平民阶层,可以见县官而不拜。面对官员,也不需要再自称草民,而是自称学生、晚生。
顺利通过院试之后,距离下一次的乡试,还有三年的时间,陆诚倒也不着急。
不过,林如海却是对陆诚的学业更加用心。平常只要一有空,就会抽出时间指点陆诚学问,还让人找来了历代会试答卷中的优秀作品,让陆诚参考学习。
不仅如此,林如海还经常带着陆诚去和扬州学政等一些文人交流学问,让他们指点陆诚。
能够成为一州学政,负责一州之地的教学教化,学问水平自然也不低,首先也必须入过翰林院学习,成为“天子门生”。
可以说,林如海在尽可能的动用自己所有能动用的资源,支持陆诚的学业。
陆诚自然也不会让林如海失望,不论是儒家经典、经史子集,还是八股文章、诗词歌赋,都掌握的熟练至极。就连在琴棋书画方面,陆诚也是无可挑剔。
虽然陆诚没有完全展现出自己在音律、书画方面的能力,但只需要稍微表现出三五分的水平,就足够让许多远近闻名的书画大家,琴艺大师都赞不绝口,甚至自愧不如。
文人都爱名,但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想要出名却也并不容易,需要有人追捧,有人奉承。
陆诚有林如海这个探花郎做老师,结交的也都是一些翰林学士,历代进士,算是首先得到了官方主流人群的认可。
之后,那些翰林学士和历代进士的弟子,自然也要卖几分面子,夸赞一番。
如此一来,名声便更大了。
若是陆诚能够一路势如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