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大将军陆诚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初平三年(192年)秋,征北将军陆诚护送大汉天子刘协重返洛阳,还于旧都。

    天子盛赞征北将军乃社稷之臣,册封陆诚为大将军,襄平侯。

    同时,陆诚上表天子,封戏志才为侍中,尚书令,郭嘉为军师,田丰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掾曹,满宠为洛阳令,鲁肃为长安令……

    武将方面,最早追随陆诚的周仓、赵云、黄忠、张辽、太史慈等,皆封为将军,李典、许褚、典韦、周泰、蒋钦、张合、廖化等,皆为校尉,徐晃、高顺等皆为都尉。

    至于吕布,因为早有封爵,此次并未被封赏。

    至于贾诩,则是留在陆诚身边候用。

    当然,天子身边也还跟着一些所谓的大汉忠臣,比如董承、种辑、王子服等。

    对于这些所谓的大汉忠臣,陆诚一直让飞鹰卫暗中监视。这些可都是原着中与汉献帝搞什么衣带诏的家伙。

    陆诚虽然并未完全限制刘协的自由,但却会限制刘协所能接触到的人和事,平常尽量不让这些人与刘协单独相处,而是多带刘协在外走动。

    这一路从长安走到洛阳的过程中,陆诚大多数时间都把刘协带在身边,有时带他去看士兵操练,有时带他去体验民间疾苦,有时给他讲讲大道理,忽悠忽悠。

    一路走到洛阳之时,刘协已经开始将陆诚敬为师长,基本上达到了言听计从。

    以前在深宫中之时,刘协从那些臣子身上学到的都是什么忍辱负重,光复汉室,帝王心术。

    可出了长安城这一路上,刘协学到了更多有用的知识,什么季节该耕种,什么季节该收获,如何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如何让百姓吃饱饭等等。

    虽然这些知识刘协都学的一知半解,但却让他深刻的认识到,想要当好一个皇帝,并没有那么容易。

    甚至,想起自己父亲当年的所作所为,刘协感觉大汉朝之所以沦落至此,有很大的原因要怨他的父亲。

    如果不是他的父亲宠信宦官,卖官鬻爵,荒淫无度,骄奢淫逸,又怎会官逼民反?

    一开始,刘协还不敢质疑自己的父亲。毕竟这是一个以孝治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做儿子的怎么敢怀疑自己的父亲?

    但经过陆诚不间断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刘协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甚至有时候开始想,自己真的能够做好天子?真的能够使百姓安康,天下太平吗?

    尤其是长时间和陆诚待在一起,刘协发现陆诚几乎什么都会,上马能统军,下马能安民,可以与朝中群臣坐而论道,可以与乡野农夫闲话家常,琴棋书画,医卜星象,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随着与陆诚接触的越多,学习的越多,刘协对自己的怀疑就越深,三观也在逐渐的重塑。

    当然,陆诚也并不是用一些虚假的东西去忽悠刘协,而是用一些不同于这个时代的观点、理念,去影响刘协。让他知道,想要做好皇帝,并没有那么简单。

    而且,陆诚每次教导刘协之时,都会特意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一些,让刘协不断的陷入自我怀疑,再挑选一个合适的方向,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培养刘协某个特定的兴趣爱好,转移他的注意力。

    有些皇帝可能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书法家、画家,又或者是木匠。

    刘协也才不满十二岁,放在后世还是一个小学生,即便是之前受到了一些儒家教育影响,思想也还未完全定型。未来可以有很多可能。

    如果刘协真的有治理一方,当个好君主的能力,陆诚不介意未来给他分配一块地盘,让他尝试创业。

    天下这么大,除了华夏,还有许多地方,欧洲、非洲、澳洲、南北美洲,又或者樱花国,还有大片的土地需要去征服,去镇守。

    说不定,到时候还真有一些人愿意追随刘协,誓死效忠。

    这不,陆诚刚刚护送着刘协返回洛阳,就有不少附近的士子,官员前来洛阳,觐见天子。

    当然,也有人来拜见陆诚这个新晋的大汉王朝大将军。

    “济阴定陶人,董昭,拜见大将军。”

    “原来是济阴董公仁,陆某亦久闻大名。”

    董昭此人年轻时被举孝廉,就任瘿陶县长,陆诚挥师南下,夺取冀州之时,董昭辞官外出访友。

    如今,见陆诚迎回天子,大势已成,便来投效。

    说起来,这位也是后来曹魏的重臣,算是曹魏的三朝元老,最后做到了司徒。

    陆诚如今攻占了这么多地盘,手底下免不了又出现文官缺口,这董昭前来投效,陆诚很自然的表现出了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与对方亲切交谈。

    董昭见陆诚如此,也当场开始献策:“明公,兴义兵,除暴乱,护天子,还旧都。此乃五霸之功也。然则,朝中诸臣未必皆服于明公,久留洛阳,恐有不便。不若迁都他处……”

    听闻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