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招魂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小时候大声喊父母的时候,被骂过“你喊这么大声,是在招魂吗”之类的话语。

    古时候人们因为交通远没有如今这么便利,一旦出个远门那真的是等闲回不得家乡,因此那个时候人们的乡土情节就很重,以至于在人生大事的末端也就是‘死’这件事上,讲究一个落叶归根。

    那时候客死他乡可是一件非常凄惨的事,人们认为死者的魂魄迷失在异乡,得不到香火供奉也受不到超度,只能成为孤魂野鬼连转世投胎的机会都没有,甚至因此还催生出了‘赶尸’这种职业,但也并非所有客死他乡的人都能被人将自己的尸身带回家乡安葬,于是便衍生出了另一种方法,那就是招魂。

    尸身回不来强求不得,那把魂魄招回来不就得了,加上所谓的轮回转世、阴曹地府,走的也是魂魄,于是到后来只要是客死他乡的人,不管尸体有没有回来,亲属大都会做法招魂求个心安,这个法子很快就变得常用了起来。

    毕竟死者生后的种种说穿了也是慰籍尚在阳世,关心、挂念死者的那些活人的,这个简单也能通过仪式慰籍心灵的法子传播开来并不意外。

    招魂的起源非常早,周代便有文献记载,生者为死者招魂需其亲属捧其衣,于前屋面北呼唤死者的名字连着三声,再于屋后返回将衣服盖于死者的尸身上,没有尸身衣冠冢什么的也可。

    总的来说遵循的是:死者魂魄大概会被家人的呼喊以及自己生前衣服上的气息吸引,从而迷失的魂魄循着这种联系回到故土家中这种逻辑。

    而民俗当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后来常见的大概是这样一个版本。

    它常见于乡村中某人‘丢魂走魄’的情况,起因或许是受了什么惊吓之类的,导致精神恍惚,看起来就像三魂七魄丢了其中几个。

    这三魂七魄各有说法,但大致上人们认为它们各自代表着人的各种情绪、思维能力等等,丢失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导致出现异常的反应。

    而这种时候就会被过去封建迷信的人们认为是丢了魂,不懂的人就会去请来法师帮忙做法,有些懂的人则会自己行动。

    但总体上大体还是沿用招魂的思路,那就是用亲属呼喊丢魂的人的名字,使得走失的魂魄跟随本能循着家人的呼唤最终回到自己的身体。

    这种情况在乡村中不算常见但只要打听的话,大抵都能听到一些来自长辈像是故事般的叙说,而这本《见鬼十法》上面记录的招魂仪式便也脱胎其中。

    这个版本的招魂仪式目的并非为了寻回亲人的魂魄,而是单纯为了见鬼,所以它并没有要求目标或者有亲属关系什么的,唯一要求的是地点的布置和对目标名字的知晓。

    具体过程就是要寻到一处发生过命案的地方,距离当然是越近越好,毕竟真要这么算的话,华国地大物博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哪里没死过人?到时候一招魂出来成千上万数不清的鬼,想想也不可能的是吧。

    找到这样一处地点后,布置现场还需要蜡烛,关于蜡烛还有香等物品,除了对神佛的供奉外,民俗中这也是对亡魂的供奉,其中关窍缘由说来也话长。

    总之这个招魂(见鬼版)仪式便需要用蜡烛排成两侧形成一条路来,然后便由想要招魂的人在蜡烛点燃后走在这条路上,接着每走一步便需要喊一声死者的名字。

    据书上说、在走完这条路后,便能呼唤出死者的魂魄也就是鬼出来相见,仪式的末尾还说了结束的方法,同样也很简单,那就是沿着这条路往回走即可。

    也不难怪张斌等人最终选了这个,一来条件都非常简单,蜡烛没有特殊要求外面都有的卖,最难的死亡地点以及死者的名字都是现成的,而且对于其它莫名其妙的见鬼之法,这个招魂起码招的是他们熟悉的人,就算不考虑更深的因素,只是熟悉这一条,就能成为潜意识选它的理由了。

    而且如果魂魄或者说鬼是能够交流的话,那说不定他们还能与段宇的魂魄交流一下,得知他到底遭遇了什么。

    陈非觉对于他们的这个决定自无不可,虽然他知道就算会有一个‘段宇’出现,那个东西也绝对不可能是张斌等人认识的那个段宇。

    不过东西、场地、条件全都凑齐了,顺手便做了呗,毕竟目前根据他的猜测,这个诡物如果一旦被触发,那么就必须完成上面的一共十种所谓能够见鬼的方法。

    要说不守规矩强硬破除的话其实也不是不行,张彬等人毁不掉、丢不掉这本书,并不代表陈非觉以及他背后的特事局不行,说穿了也就是个诡物,鬼化后的陈非觉大概将其撕吧撕吧吃了也不是什么事儿。

    但这起扭曲事件好像隐隐透着几分不对,一件来历不明的诡物还能解释,但它刚好卷进的人里面,有一位疑似现实扭曲者并与其没有关系的人在,这还要连续强行解释就很难了。

    太巧合了,巧合到了像是有人暗中安排了这一切,想到特事局训诫中的‘游鬼’,陈非觉有理由怀疑这背后有可能是有人操控的。

    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