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道心澄澈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我路过就顺手救了他一命,本是举手之劳,但文宗皇帝却一定要表达感谢,并邀我一同前去长安。”
李持盈回想当时情形,“我对这些身外之物并不感兴趣,说明了此行下山的原因,便要告辞。文宗皇帝就叫住我,说他知道如何去寻找道心。”
李长生感到很不可思议,完全没想到他师父和文宗皇帝还有这番机遇。
“然后呢?文宗皇帝如何会知道怎样去寻找道心?”他问。
“我当时完全没想到这种问题,”李持盈抬头看天上飘落的雪,轻轻笑道:“可见还是被你们周家人忽悠了。”
“可见师父你和我们周家有缘。”李长生说。
李持盈点头附和:“也是,为师平生就跟你们周家缘分最深。”
“被你们周家人忽悠之后,我就跟着他一路到了长安。路上又遇到了几次刺杀,别的不说,我这孤山剑法用的是一次比一次娴熟。”李持盈拔出背后的扶摇剑,给他看:“这就是当年我用的那把剑。”
李长生拿过来抚摸了一下,果然锋利异常,是一种锐利到极致的一把剑,不是现在李持盈喜欢的那种。
他想了下当年用这把剑的李持盈是何等意气风发,是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亦或者是天下之大我心只此剑?
岁月惊心如许,现在李持盈的本命剑已换成剑阁阁主方能持有的不器剑,大道不器,君子不器。
曾经的锐利锋芒如今尽敛,最后被时间磨成温润如玉的气质。
李长生将剑还给他,李持盈合剑回鞘。
他继续未完的话语:“期间我也问过文宗皇帝如何寻找道心,但都被他敷衍过去了,只让我一路随行。平时没事的时候,便跟我说一些朝廷官员间的盘根 错节,以及朝廷、地方施政方面的弊端和后果。间或说一说他变法的内容和推行的困难。”
现在想来,文宗皇帝真是一个喜欢碎碎念的老头儿。
从洛阳到长安,一行人马走了半个月,他也被迫听老头儿碎碎念了半个月。
李持盈又道:“其实我对朝廷制度还有变法新政一窍不通,他和我说的这些我也半懂不懂。”
不过文宗皇帝是个很和蔼可亲的老头儿,李持盈当时压根不懂如何拒绝他,就算听得脑袋大也只能认命听着。
“就这样我跟着文宗皇帝到了长安,又看他雷厉风行六亲不认地一番整顿肃清,杀的杀贬的贬,和他平时和蔼可亲的性格很不一样。”李持盈:“我就问他为何如此?难道只因为他们刺杀皇帝吗?”
这种大逆之言,换作别人或者换作别的皇帝,早就拖出宫门斩首了。
但李持盈毕竟是李持盈,文宗皇帝毕竟是文宗皇帝。
“文宗皇帝就说,并非如此,杀他们不是因为他们行刺,而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世家大族的立场和利益,代表的是贵族外戚的立场和利益。天下的财产和土地是有定数的,他们多一分,平民百姓便少一分。所以,为了百姓有一方立足之地,为了能让天下百姓能生存下去,也为了让周朝统治能更长久的传承下去,他就必须要如此做。”
李持盈至今还记得当年那个老头儿说这段话时是怎样的坚定。
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和毅力。
老头儿虽不修道,也不习武,但李持盈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叫“信念”的东西,就是这种东西支撑着他即使年过半百不惜大义灭亲也要坚持推行变法新政。
这种称之为信念的东西,就是他要寻找的道心。
李持盈也反躬自问。
他这一生为何执剑,又为何练剑?
练剑十几载,孤山剑法已经初成,但他有了这无双剑法又该去做什么?
他可以为之倾尽一生的信念又是什么?
“我从文宗皇帝身上看到了道心的影子,文宗皇帝跟我说,不求诸人,反求诸己,道心要向内寻求。”
说到这,李持盈看着李长生笑问:“我是个孤儿,是被前代阁主捡回剑阁的,这你应该知道吧?”
李长生点头,小时候李持盈跟他说过。
“于是我辞别了文宗皇帝,继续云游天下,看遍士绅官吏、贩夫走卒,最终求得道心,回到剑阁。”
“我道名为红尘道,生于红尘,长于红尘,也于红尘之中证得道心。”
阅尽红尘繁华、人间百态,归来此心澄澈如初。
“但我的道心并不总是如此清明。”李持盈踩着地上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突然说道。
李长生点头,“你刚才说,你有过两次道心不澄澈的时候。第二次是因为什么?”
李持盈眨眨眼,问:“你想知道?”
“你不想说就不说。”李长生看他:“我还能拿你怎么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