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载入史册的答辩(上)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而除了薛其坤、周光召之外,现场的其他三人也是徐云的老熟人了:

    坐在中间的是杨振宁,杨振宁身侧则是王希季王老以及周绍平周老。

    或许是坐的有些久的缘故,杨老、王老以及周光召三位近百或者已经破百的长者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态,徐云进屋的时候都在闭目养神,还是在周围人提醒后才睁开了眼睛。

    徐云见状连忙快步走到台前,先朝杨老等人鞠了个躬:

    “前辈们好。”

    徐云这句话用的是前辈】而非评审】,很明显这是出于私人角度的感激,而非公式化的答辩问候。

    要知道。

    这几位大佬要么已经退居二线颐养天年,要么则是每天都有大量事务或者会议要参加的大忙人。

    他们能够聚集在这里参加个小硕士的毕业答辩,换做任何人内心都不会平静得下来。

    看着表情坦诚的徐云,台下的几位大佬脸色也浮现出了些许柔和,纷纷朝徐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接着杨老轻咳一声,转头对潘院士说道:…。。

    “潘院士,既然答辩人已经到场,咱们就开始答辩吧。”

    杨老没有直呼小潘或者小徐,毕竟这种场合也还是要避下嫌的。

    潘院士显然也明白这点,闻言平静的道了声是,走到教室后方,开启了一套摄像设备。

    作为徐云的导师,潘院士并没有进入评审委员会的资格,更没有替学生回答问题的义务,不过在答辩前后倒是可以向答辩委员介绍学生情况——当然了,这也不是硬性规定。

    譬如疫情期间很多高校进行线上答辩,就会要求导师在答辩开始后退出会议,全程交给主持人和评审委员处理。

    “.”

    在开启摄像设备后,潘院士也走到了台前,拿着个小型麦克风说道:

    “各位评审委员上午好,这里是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的硕士答辩现场,我是答辩人徐云的指导老师潘建伟。”

    “答辩人徐云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勤勉,成绩出众,作风正派,在拥有赤子之身的同时也有一颗赤子之心。”

    “经院系内部考核,并以《华夏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十八条以及二十条为法理依据,现准许徐云进行结业答辩。”

    “如答辩通过,将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并准许其开展下阶段研修”

    “本次答()

    辩由徐云本人进行内容陈述,答辩时间建议不超过三小时,答辩过程将全程进行影像及文字纪要,影像将在结束后上传至教育部及中科大档案处,文字内容备份于《走进不科学第832章.”

    潘院士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一遍答辩规则,徐云全程在一旁当起了乖巧.jpg的表情包。

    五分钟后。

    潘院士内容介绍完毕,语气顿了顿,对徐云说道:

    “答辩人,请将你的毕业论文交给答辩委员会吧。”

    参加过答辩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在正式答辩之前,答辩人的论文通常都会先经过几轮审查。

    比如说校审、外审以及盲审。

    其中校审一般在校内进行,通常由所属学院的老师进行审核,有相应要求,只要你在老师上厕所的时候炸粪坑基本都能过。

    外审和盲审则是由第三方单位进行,其中外审通常有导师跟进,也就是把你的论文发到外校的导师手里评议。

    盲审则要严格很多,这是由教育部主持的审核,你不知道你的论文会送到谁的手里,审稿人也不知道自己审核的是谁的论文。

    换而言之。

    大多数情况下,答辩论文的内容在答辩之前就已经公开了,评审们知不知道内容完全取决于他们想不想先了解。

    但徐云这次却不一样。

    除了潘院士和陆朝阳之外,没有任何人事先了解徐云的论文内容。

    这其实有点不符合常规情况,别的不说,外审这个步骤就是一个99%硕士答辩要走的环节了。…。。

    但没办法,谁让徐云在科院那儿的地位不一般呢

    随后在潘院士的指示下。

    徐云将打事先准备好的论文交到了潘院士手里,由潘院士发到评审手中,徐云本人则去讲台上调试起了u盘。

    “.”

    看着潘院士递来的论文,薛其坤院士先是用手指感触了一番厚度,微微点了点头。

    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是3万字起步,也就是三十页左右,实操上大概是6090页。

    博士论文则通常在150200页之间,如果图表多的话扩到300也正常——大多数情况下文科的页数会比理科多。

    顺带一提。

    学术圈最长的博士论文出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舒马赫之手,他在康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