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为了大明的火车、铁路,倭国都得打下来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修路与否,铁矿都得挖。”
朱尚炳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朱高炽颔了颔首,“新政下,朝廷得未雨绸缪。但眼下摊丁入亩、官员考核、军功授爵这些正忙着,再加上户籍制度放宽试点,朝廷想要再征集百姓服徭役,难啊。”
冯宏朗接话道:“这条路我们叫它铁路,那车便是火车。臣等算过了,想建铁路,人力得跟上。先得打稳路基,砍树做枕木,再往上铺铁轨。”
“另外,臣近来发现几处新矿,开采也急缺人手。仅靠朝廷现有的铁产量,铁路梦只怕是做不成……”
朱尚炳干脆利落扔出解决方案:“那就让曹国公跟开国公去外面招募劳力。”
没等朱高炽反应,他又接着说:“朝廷在山西、直隶那一带,早就收了不少倭国奴隶。只要倭人没有死光,咱大明人手问题就不算事儿。”
朱高炽眉头紧锁,沉默着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倒是颔了颔首:“炳哥儿见解高明。”
大明,仁义之邦,这点没有人能辩驳。
这种认识,在皇室年轻一辈中,已悄然扎根。
当今大明,从蒸汽机到火车、铁路,原有的钢铁产量显得捉襟见肘。
火车与铁路的益处显然远超其弊,故而钢铁的需求量剧增,成为发展这项事业的咽喉。
需求既生,问题接踵而至。
如此一来,倭国仿佛成了原罪,而倭国奴隶则更显珍贵。
破解之道,便在于大明运用政治与军事双重手段,推进火车与铁路的建造。
战事,就此成了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逻辑自洽,理由充分,无可辩驳。
对于倭国的未来,在南征铁骑跟炮火下颤抖的敌人会怎样,大明新一代的当家人并不在意。
可在这些年轻的掌权者中,必须得有人站出来唱反调,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朱高炽恰恰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当皇室第三代个个都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时,他便成了最理智的反对者。
“朝廷正忙着治理黄河,投入巨大。解缙倡议的那两条新式道路建设也提上了日程,开销同样不小。这几年南北征战不断,朝廷内部改革也在推进,处处都需要银两粮食。”
“虽说近年来国家收入增加不少,但……此时要支援曹国公远征倭国,恐怕力有未逮。”
朱高炽条理清晰地指出当前朝廷面临的几大财政压力。
征服倭国虽能带来无穷尽的劳力以及倭国各地金矿银矿的财富,
但这都是在彻底占领之后的事,眼下还得无底洞般地往前线输送钱粮。
朱允熥望向今日大展风采的朱尚炳,眼神鼓励他继续提出解决方案。
朱尚炳不负所望,神情自若地道:“高炽,眼下朝廷推崇军功制,士兵们都斗志昂扬。有镇倭大军打头阵,我们无需忧虑前线情况不明朗。”
“至于粮草消耗,今年北伐也快结束了。淮安府调动的粮食多是去年从安南运回的。今年新粮,相信不久也能陆续到位。”
“到时候,我军士气高涨,兵力强盛,粮草充足,前线更有熟悉地形的将领坐镇,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这还是朱尚炳吗?
朱高炽有些难以置信,眼前这个挺胸抬头、气宇轩昂的朱尚炳,还是他印象中那个人吗?
朱尚炳嘴角勾笑:“这次咱们确实急了点。要我说,朝廷可以先从李氏百济下手,找找他们的漏洞,逐步稳定那边局势,花个三四年时间好好整顿一番。”
“这样一来,就能以李氏百济为跳板,调动山东、河北、北平和辽东的力量,一步步跨海征服倭国。这样步步为营,才是万全之策。”
朱高炽被震撼得一时半会儿说不出话来。
朱尚炳不仅考虑了当前的对策,连长远的、稳妥的计划都想到了。
二叔家的祖坟……
哎呀,说到底也是一家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