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63章 航海保险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诸葛家族承运,因为只有这些家族承受得起意外风险。

    哪怕几百条运铜船里沉了两三条,让商人赔个好几亿,糜家诸葛家也轻松赔得出来。但是,全靠家大业大死撑也不是办法,而且树大招风,容易惹人嫉恨……”

    后续的解释,李素说得比较委婉。

    原来,依然是因为诸葛亮很会做人,哪怕这个世界没有“反垄断法”,他也不希望三弟事实上对这些业务形成垄断。

    给朝廷运金银铜的船队,都由他家和糜竺家来办的话,那成啥了?诸葛家成东印度公司了?

    但是,其他小商人没这个实力也没这个魄力担当,简直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也不中用啊!

    最后,诸葛亮反而还要想办法培养自己三弟的竞争对手。建议诸葛均鼓励中小型承运人联合起来、也组团承包这部分朝廷业务。

    如果中型承运人承担不起风险,就给他们组一个类似“保甲连坐”的制度,互相承担连带分摊责任,出了事故大家凑份子赔,摊薄了就赔得起了。

    这条办法,诸葛亮没有亲自拿出来,他是借了诸葛均的手拿出来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么深谙算学概率之道的妙法,肯定是诸葛令君想出来的。

    后来他发明的这个风险连带法,居然成了最初的“海运保险”前身。

    凡是承运标的物贵重、超过承运人风险承受力的朝廷订单,都要从收取的运费里计提一笔出来,作为参保费,几乎跟后世买大车搞物流得交交强险一样了。

    而且,事后诸葛亮也没想把这个“航运保险公司”捏在自己家族手上,路子摸索清楚之后,他就让诸葛均自己建议,把这个“连坐保险”交给朝廷托管。

    这倒不是诸葛亮良心多好,而是毕竟他也是古人,没意识到“保险公司”这门生意本身也是有巨大利润可言的。

    诸葛亮刚发明海运保险时,这东西就是非营利性的,负责居中做账协调的人不能拿好处,收上来的保费也是封存在专门的一个库,就算用不完,也跟运营者无关。

    还是这个“航海保险”的路子,传到丞相李素耳朵里时,李素才小小瞠目结舌了一把,感慨如今的诸葛亮已经是青出于蓝了,都不用他这个恩师点拨提醒、用先知开挂。

    谷诸葛亮自己凭借着已经足够丰富的见识储备,已经能自己滚雪球一样滚出越来越多灵活妙用的新知,治国理政理财都是游刃有余。

    刘备因为数学不好,对这些“金融管理创新”也不懂,所以尽管这东西出现已经有好几年了,他还是此刻亲自到番禺巡幸,才亲眼见证了诸葛亮一套治理妙法之下、让大汉的自发航海变得多么繁荣。

    “有孔明贤侄在,你我君臣以后也没什么担心的了。”刘备听取完汇报、观摩完之后,不由感慨。

    ……

    对于海路出巡这项事业而言,有一支强大的民营航海船队作为基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极大减轻朝廷造船的压力。

    道理也很简单:在民营海船不发达的情况下,朝廷贸然增加一笔巨大的海运需求,就得全部临时造船。

    历史上隋炀帝南巡的时候,为了造去江都的龙舟,以及为了造打高句丽的海船,扬州和青州有多少百姓都常年浸泡在海水中,数以万计的人死于疫病,或者是腰以下都泡烂了皮肤、生出蛆来。

    而皇帝出巡结束后,这些船基本上也不可能挪作民用,那就是极大的物力浪费。以至于历史上很多时候皇帝坐船出巡比骑马出巡还费钱。

    刘备出巡就简单很多,除了皇帝的旗舰是专门造的,另外一小部分是海军战舰挪用过来。剩下至少七八成,都是租赁的民船,直接从诸葛家的“物流公司”征调过来。

    最后折算下来,两年近五十亿的巡幸开支,第一年的骑马走陆路就花了将近四十亿。第二年的海路坐船才花了十几亿。

    两者成本差距达到三倍,而且海路预期要走的里程甚至比陆路还远一点。

    至于刘备乘坐的旗舰,也堪称是这个时代造船科技的巅峰之作了。比十年前李素去扶桑坐的旗舰又升级了一大截。

    毕竟十年前大汉全国的钢年产量才五千多吨(北宋巅峰期三千五百吨)。

    十年过去了,还是和平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如今关东地区工业水平也成长得跟关西一样发达了,而关东地形是大平原、人口更为众多,所以大汉十年来钢铁产能翻了一倍都不止。

    去年最新的盐铁统计数据,是年产钢接近一万三千吨。

    而十年前,李素坐的船,已经可以跟历史上17世纪的一流西班牙大帆船、或者说三层甲板盖伦帆船差不多吨位了,大约是一千五百吨。

    十年后的今天,刘备的旗舰已经突破两千吨,基本上跟18世纪、米国立国之初的“宪法号护卫舰”差不多级别了。也就是拿破仑战争时代前、最好的三桅风帆护卫舰级别。

    历史上,西方海船的造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