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日本的京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蟠龙军的到来,让倭国朝廷一片哗然。

    其实,倭国与中原的交流一直很频繁,只不过,在这百十年中,交流的方式大多以通商进行,大宋不少冒险的海商往返倭国,倭人也有不少僧侣、商人前来大宋学习或者贸易。

    倭国人对于中原的态度一直比较拧巴。

    在他们认为,中原繁华、富庶而强大,所以,中原的一切他们都想学习,都想拿过来。但是,他们又觉得纯粹学习中原,丧失了本民族的自信心,身为一个强大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建筑、教育、信仰、音乐,这绝对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所以,他们很想一直学习中原的一切,却又很想将彼此之间的这种关系撇开。

    比如前文提到的假名就是如此,身为如此强大的民族,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文字呢?怎么可能用中原的文字呢?

    包括文学同样是这般。

    在以前倭国基本上是没有自己的文学系统的,基本上都是从中原那边儿抄袭过来,东拼西凑的东西。真正的倭国文学发展,大概也只有两三百年左右。

    本来在倭国民间,是有一些民歌存在的,不过这东西和成熟的中原文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本土的这些民歌之类基本消失,这被倭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称这段时间为‘国风黑暗时代’。

    随着假名的诞生,从醍醐天皇开始(约900年前后),他大力推行倭国本土的文学‘和歌’,并减少中原文学的传播。

    先是花费了多年编撰了《古今和歌集》,而后又编撰《后撰和歌集》,只是,这玩意儿认可度很低,哪怕在倭国贵族中都得不到认可。而且,虽然称为自己的,可实际上不过是倭国人改编或者根据汉乐府诗而来的。

    模式一样,尽皆都是三十一字的短歌。

    举个例子,春歌:岁内春既来,顾思过往年一载,非宜称昨年,亦复岂合称今年,彷徨不知谓何年。

    都是这种模式,也都是这个调调,别说跟中原名篇相比,拿唐诗宋词比都是欺负他们,那位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的爷过来,都比他们强上几筹。没办法,本身他们就没什么自己的文化,能够删减一二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容易。

    后来,为了推行本土和歌,还退出了六大歌仙,什么小野小町、大伴黑主、喜撰法师之类,都是歌唱家。

    尤其是小野这位女性歌唱家,被倭国人认为是女性文学先驱,她编了很多歌,流传度很高。

    不过她的歌更类似于现代歌曲,简单易懂。

    比如她最出名的短歌:

    他出现,是不是

    因为我睡着了

    想着他

    早知是梦

    就永远不要醒来。

    不是非要多占用几行,而是不用这种排列方式,无法体会出人家诗歌的精髓和深意。散文方面出现了《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大和物语》等,还出现了《土佐日记》这样的日记文学。关于贵族的长篇小说如《源氏物语》等也逐渐出现,总之,倭国人也一直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学和文化。

    同时,对于中原,倭国人敬畏中也有着觊觎之心。

    倭国虽然自己吹得很大,可终归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与地大物博的中原相比,相去甚远,这让倭人恐惧于中原强大却又觊觎中原广博。

    在王晧抵达平安京的时候,南方诸国被陌生的势力灭国的事情,也传到了平安京。

    接连数个强大的分国被灭掉,让朝野大为震惊,他们不清楚到底哪个国度能够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

    唯一一个猜到可能性的,便是之前出使大宋的二代国丈藤原赖长。

    毕竟,也只有强大的中原帝国,才能够拥有这种毁天灭地的力量了。

    随后王晧前来,朝野众人也下意识想到,灭掉南方那些分国的,应该便是来自强大的中原帝国的兵马。

    王晧来到平安京之后,打听了半天,总算是找到了所谓的皇宫所在。

    有人要说了,这玩意儿可是皇宫,国都甚至是整个国家最奢华的建筑,还需要打听么?嗯……王晧作为一个过来人告诉你,需要!

    早期的倭国皇宫,基本上就是大宅子,地址不确定,天皇住哪儿哪儿就是皇宫。

    直到公元六百年前后,倭国的第一任女天皇推古天皇在奈良一带建造了一些集中的宫殿,‘京’的概念才逐渐诞生。而且,按照隋书记载,这位很可能是第一位使用‘天皇’称号的倭国君主。

    倭国早期历史文献《古事记》,也是截止于这个时代,基本上,在此之前,倭国处于混乱的萌芽状态,只是有了国家的雏形,大概率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时期。

    还有,前文提到过的派遣小野妹子(性别男),出使中原陛见隋炀帝的,就是推古天皇这老娘们。

    她的父亲是天皇,一母同胞的兄长是天皇,异母弟弟兼表弟是天皇,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