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大四(6)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是瘦却没有腰的时候,我是很震惊的……好吧!早先有一点点觉察……然后应该把运动量分摊开,而不应该过于集中在傍晚之后。比如,起床后,早上和下午休息的间歇,都应搭配一定的运动量,那么这种件事,就从今天开始吧!

    我每天的新想法真是层出不穷,那一个词叫“瞬息万变”。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多云

    心里莫明升起一股烦躁,各种事情在一起让我不爽,也不至于不爽。昨天收到Thos邮件,他暑假要来中国看我,这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消息。

    开始做外文翻译才发现自己的能力这么弱……口语听力不错,阅读进行,但翻译和写作……我想到今后可以通过翻译英文原著来练习,就从《哈到·波特》开始,又可以去买一套中文版,一举多得~英语是长期积累的事,等不得,但也急不得。得知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只是拿材料来改几个数字,顿感自己的努力和辛酸,即使结果也不怎样。

    昨晚硬是坐在书桌前看完了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像是她的日记,记录了她自己的成长。我发现我和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相似,这一点一点的与不同人的相似组成了我。这次的书评我打算按文章顺序,一篇一篇写。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柴刚进央视,一股子的锐气,自以为是。我一直记得的是年底晚会上同事模仿柴的采访场景,台下哄笑,我不知为什么瞬间就可以感受到那种被当众嘲笑的感觉,就是可以。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总是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才能适应,刚开始的时候,又是那么迷茫,而我又是那么傲气,所以连同所有的指责、赞扬和引导一并承受。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我是哭着看完这篇的。非典的时候县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我从不知道在当时的北京是那种情况。生病的脆弱、无奈,死亡是那样不经意,我形容不来,有一种深深的悲悯。

    《双城的创伤》:我记住的是柴为小男生擦眼泪的镜头,她因此被说成是“表演性主持”。就在这一瞬间,我之前对柴的所有偏见化为乌有,而变成了一个感同身受的人坐在这里看她的成长。不论你做什么,总有反对的声音,即使是真情流露也被说成是“作”,而我为什么也曾对他人有过这种恶意?那我岂不和以前的那些人一样的“恶”。

    接下来几篇的采访对象分别是被戒毒所卖去做妓女的吸毒的女人、同性恋、因家暴杀夫的女人、坚持违护公民权益与权力机关对抗的人、“虐猫视频”的人、耍猴的人,还有后面一篇提到的药家鑫。我们总是轻易地就对他们下结论、贴标签,不诚信、恶心、凶残、疯子、没人性、残忍、丧心病狂……可当你真正了解了事情之后呢?给每一方说话的权力,学会理解、公正,不要妄下定论,不要被煽动,保持头脑冷静。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这讲的是柴做两会的节目,并不像外界讲的节目如何如何成功,柴也在不断地犯错,但她从未放弃,一直努力在改。所以为什么不给人机会?我们要看到别人的努力。所以,我绝不再做“恶语中伤”别人的事,但,我还是不太赞同不努力的人。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有人哭了,可哭的不一定是弱者,不一定是好人,不一定对。还是那句话,让每一个人把话说完,还是过于简单地划分绝对的黑白对错,真是太不成熟了。

    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唤起了我生命中痛苦的点,从未经历,也不敢轻易评说。面对这类问题我总是无助,反复在想:人性是什么?

    《无能的力量》这篇的阅读我全程都是摇摆不定的,最后我仍旧持保留意见。但是有几点让我受益匪浅。1.“                                                中国人太急: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你不要以改变为目的,它压的太重。不这么去想,改变自会发生。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这有一种飘忽的真实感,我慢慢消化;

    2.“很多人的信仰是没有独立个人意识的迷信,是一种提出条件的思想——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结果。”太硬了,至今消化不了……

    3.“卢安克的学生说:“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全人类吗?这是博爱最好的诠释;

    4.“以为自己的名字能给别人力量,是最坏的一种幻觉或邪教.”我在矛盾中纠结思考;

    5.“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这是一堂哲学课,我还没学好……

    还有好多话:1.“太投入,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了。”对,这就是我;2.“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