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 12 章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老鳏夫当了一辈子,日日哀戚悲叹命运不公。
他可不想步其后尘,不,这一世他连婚都没成,比他还惨!
**
谢夫人闻听此事,掩口直乐,说:“我就说韫之对他师妹是不同的。派人去迎还不够,非得亲自去接。”
小女儿谢玉君也在旁附和:“我才不要张蓉蓉当我大嫂,她太野蛮了。还是雨薇姐姐温柔好说话。”
谢大夫人说:“可别这么说张蓉蓉了,传出去对女儿家名声不好。”
谢玉君不快活:“又不是我说的,是她天天的到处跟人说,要嫁给我大哥。她想嫁进我家,还欺负我,真当我这个小姑子是好惹的呀!”
**
言归正传,且说自谢韫之走后第二天,圣上的旨意就下来了。任大理寺少卿,从四品,主刑狱,平冤案。从品阶上来看,还降了。
京城的地界,一片砖掉下来都有可能砸到哪个王孙贵胄。身份贵重者众,关系错综复杂。
刑狱之事,最易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不小心,满手脏,还容易陷入泥淖。非身份贵重又有真本事且心存正义者压不住。
谢家百年世家,其祖上与皇族又有姻亲,谢韫之祖母便是前朝公主。大周立国不过二十余载,朝堂尚不稳固,各路势力对撞,匪患横行。
谢韫之年十六科考,状元及第,入翰林 编修,明明可以一步步入内阁,直参国要大事。却自知年岁尚轻,还需磨砺,两年后,自请去地方,从县令做起,却因能力出众,政绩突出,一路升至刺史。
因治理河道有功,清河郡及其下游郡县不再受水灾泛滥之苦,民丰仓满,百姓安居乐业。
皇帝一纸令下,宣谢韫之入京述职,调任京官。
谢韫之走的时候轻装上阵,告诫下辖县官长史不要宣扬出去,静等新官上任,此后尽心辅佐,不可懈怠。也就没闹出什么百姓夹道相送,苦苦挽留的轰动局面。
走在路上,有老农看见,打了招呼,也只当谢老爷又要外出寻访能人异士,为清河郡的繁荣苦心谋划。
这世上的人大都在做出点功绩后闹出点动静,一为名,二为利。尤其是在朝为官,好的名声便是青云梯,百姓的呼声越高越能仕途顺遂。哪个皇帝不想手底下都是可用之才,安定民心。
谢韫之就很淡定寻常了,非要解释的话,大概就是身在锦绣繁华地,权力富贵与生俱来,又是文武兼备的全才,自小最不缺的就是赞美。别人汲汲营营的,他并不在乎。
同那些虚名相比,百姓真诚的感激才是他最想要的。而这些赞美在他做出那些功绩的时候已经收到了。所以走的时候也无需做那些戏给人看。他也不想演。
不过作为谢家嫡子,将来的家主。用不着他刻意宣扬,也有千百双眼睛一直在暗处盯着他。
皇帝的眼线也一直没离开过他。
当年殿试时,谢韫之年少气盛,一番宏图报国心,海晏河清梦,为万民福祉鞠躬尽瘁的豪言壮语,让老皇帝对他印象深刻。
当时太子还在,就曾断言:“此子未来不可限量!”
如今磨砺归来,壮志不改,少年意气仍在,却又不似当初锋芒毕露,多了游刃官场的从容,沉稳,圆滑世故。
皇帝虽觉得谢卿年纪轻轻身上就有了当官十几二十年才能有的那种圆滑,有些违和。但又感到欣慰,年轻人太过锋芒,过刚易折。谢卿年纪轻轻就深谙此种道理,果真是前途无量。
又想起太子,难免悲从中来。原本老皇帝还想着,等谢卿回来的时候,他差不多也该退位了,江山交给朝气蓬勃浑身干劲的年轻人,一定能带领大周走向繁盛的未来。
如今,谢卿回来了,他的太子却没了。
没了完美继承人的老皇帝,随着年岁渐长,疑心病也越来越重。
他既想谢韫之这样的年轻人能在江山社稷上大展宏图,又怕他位太高权太重,将来难以压制。
处处思虑,样样考量。
原本,老皇帝是想谢韫之进吏部,主持明年的春闱。
然而,这样的年轻人,家世容貌样样出众,又未婚配。早就被很多人盯上了。
老皇帝看中的人才,无论和哪个大家族联姻都是他不想看到的,若想成为纯臣,妻族就不能太强大,也不能在京城有任何盘根错节的关系。
谢家已经势大,再来一个姓氏,老皇帝遭不住。
老皇帝暗暗思量着,也冷眼旁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