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钗之年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了几日,觉得此处安宁祥和,经历了乱世的人,最看重的就是平安,与同行的几家人一商量,便决定在此处定居下来。
托了杜秀才搭线,找了里正,表达了想要定居下来的意思。
里正见这群人中青壮汉颇多,且还有人有那断症开药的本事,便利落地答应下来,带着几家的主事人到县衙落下了户籍。
自此,卢家并韩家、张姓两家在杜家村住了下来,之后各家各自开荒置宅,不再赘叙。
又说这卢家,落户后,卢爷爷花了十两银子购置了村西面的二十亩荒地,又在这荒地上盖起了三间两椽的瓦顶草顶黄土房,中间的一间作为正堂,卢爷爷住在右边的屋子,卢氏两兄弟住在左边的屋子,又在正屋的右侧搭了一间灶房。
卢爷爷和卢家两兄弟都是能干人,在购置的荒地上开垦出十八亩田地,两兄弟也颇有些打猎的本事,靠着村民借的粮食和山里猎到的野物,卢家顺利地度过了初时最难的一年。
又过了两年,卢家有了余粮,两兄弟在 山里猎到的野物在镇上陆续换了些银子,日子好过了起来。
这一年,卢大富二十一岁,卢大贵十九岁,都该娶妻了。
可卢爷爷一个大老爷们如何去给儿子寻摸亲事?
好在卢家两兄弟都身形高大,长相周正,卢大富到里正家接车运余粮到镇上卖时,里正家小娘子看上了卢大富。
里正和里正娘子见卢大富着实能干,说话行事颇有章程,且嫁过去就能当家,不用伺候婆母,也颇为赞成这门婚事,便找了杜秀才去卢家透风。
再说这杜秀才,杜娘子终究没能撑下去,两年前的冬天去世了,如今,杜姑娘十七岁,等出了孝便是十八了。
杜娘子去世前,都是卢家两兄弟代为进山寻药,杜家为表感激,杜姑娘便帮卢爷爷和两兄弟做些缝补的活。
当然,明面上都说是杜娘子做的,可杜娘子都起不来身了,还怎么做活。
这杜姑娘继承了杜娘子的刺绣手艺,且更具天赋。
卢爷爷一直希望杜姑娘能成自己的儿媳妇,可先前家中条件确实是差,杜姑娘能绣花,会识字,自己如何能开口?后来家中条件好了,杜姑娘又在孝期中,就更没法说了。
这天,杜秀才询问杜姑娘对卢大贵的看法,杜姑娘回说全凭爹做主。
傍晚,杜秀才来到这卢家,先是说起里正对卢大富的赞许,又是提起里正家小娘子正值婚嫁,卢家一听大喜,父子两商定次日一早便去寻了媒婆到里正家说媒。
借着喜庆的气氛,又说起了杜姑娘的婚事,两家人一拍即合,商定好杜姑娘出孝期后,两人就成婚。
两家还商定,卢大富、卢大贵都成家后,就把家分了,卢爷爷跟着卢大富生活,这么着杜秀才也能跟着女儿女婿一起生活。
不久,卢大富就和里正家的小娘子成了婚,里正家还带着几个儿子帮着卢家,在正房左右两侧各加建了两间厢房,扩大了灶房,再给搭建了鸡舍。
又过一年,卢大贵和杜姑娘成了婚,两兄弟分了家,卢大贵小两口得了六亩田,十两银子,加上杜家原有的土地,日子过得很不错。
卢家妯娌俩都姓杜,村里人便称里正家小娘子为卢大娘子,杜姑娘为卢二娘子。
两兄弟分家不分心,两家人十几年来一直密切往来着。
说回现在,在卢二娘子的巧手下,卢晓晓的头发被挽成了同心髻,再插上一把小木梳固定,斜插一枚绯红色绢花钗子,配上一双杏子眼,分外的娇俏可爱。
十二岁又称金钗之年,是古代女子重要的年龄,到了十二岁意味着告别了童年,就可以戴钗钗饰,打扮自己了。
插上钗子,卢晓晓急乎乎的便要起身,卢二娘子把她轻轻的压坐在凳子上,理了理碎发,道:“着急忙慌的像什么样子,那灶房还能跑了你的。”
是了,卢晓晓高兴地并不是今天能打扮了,而是从今天开始,她便能在家里掌厨了!她等这一天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