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苏氏熏鱼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比往日的好吃,与卢晓晓做的也不差什么。
卢晓晓将肉夹馍交给卢二娘子,专心推广起熏鱼来。将一块熏鱼分成小小的一块,走到一旁吆喝道,“熏鱼熏鱼,好吃的熏鱼,来瞧一瞧看一看了,外酥里嫩,鲜甜咸香,八文钱一大块,好吃不贵。”
不一会儿就卖出去了六块,有那肉夹馍的老主顾,也有那好吃之人被小娘子口中新奇的吃食吸引过来试过之后觉得不错的。
“小娘子,我大前日定的干锅兔可做好了?再给我十个肉夹馍,六块红烧肉。”宋家小哥说道,他如今已成为这摊子上的常客,经常帮府里的丫鬟嬷嬷们代买些肉夹馍回去,赚上几个子。他在少爷身边得意,丫鬟嬷嬷们也很乐意与他多有往来。
“做好了,这瓦罐里是两斤的干锅兔,肉夹馍这就给您现做。”卢晓晓回道,又拿了张芭蕉叶包起六块红烧肉,用草绳系好,卢二娘子已经手脚麻利的剁肉做馍。
“咦,这是什么新吃食?”
卢晓晓递 了一小块熏鱼,道,“今日新做的熏鱼,您尝尝?”
宋家小哥尝了一口,只觉酱汁浓郁,酥松软嫩,“再给我包两块熏鱼,这熏鱼可是每日都有?”
“每日都有卖的,但数量有限,若是要得多,得提前定。这熏鱼甜咸浓郁与干锅兔的麻辣鲜香最是搭配了。”
“先让我家少爷尝尝,若是需要再来找你们。”
“我们这儿每日摆摊到午时,你随时过来说”。
说话间,远处传来哐哐哐的敲锣声,好似镇衙传来的,街上的好些人都往临街涌去。
“婶子,这是发生了什么?”卢晓晓拉住一位大娘问道。
“这秀才的名单出来了,听说咱镇上出了三个秀才!我得赶紧去看看。”
“晓晓,你先支应着,我去看看。”卢二郎说完便跑了。
“里长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听说这县令都欢喜坏了,对他好一通夸奖!”旁人道。
这每府院试每两年考三次,每次约取三十人,青阳县是教育贫县,有两三个秀才已是难得,下面的城关镇更是少,好几年才出一个秀才。
“我听说是宋家在京城的一脉从京城回来丁忧了,办了个宋氏学堂,帮扶族里呢!”
“可这次中秀才的人里只有一人姓宋呀,那段默苏可跟宋家一点关系都没有!”去看了名单的人回来说道。
“这从京城回来的宋老爷又是什么人?”有人问道。
“这京城来的宋老爷是咱镇上宋老爷的堂兄,他们这脉书读的好,前朝就在京城,宋老太爷更是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宋老太爷见前朝不仁,便辞官携全家返乡了,到了新朝,又被新帝请出山,才全家又回到了京城。前年宋老太爷去世了,宋老爷就回到了咱城关镇丁忧。”
“那这宋老爷回来丁忧,怎么就办起了学堂?”又有人问道。
“宋老太爷临终前,感念之前镇上族人对他们一家的照顾,便嘱咐宋老爷返乡后定要为族人做点贡献,宋老爷这才办起了学堂。这宋家办学堂可是用了心,这学堂里做夫子的,都是举人老爷。”
“可这三个秀才也不全姓宋呀,另外两人怕是跟宋氏学堂无关吧?而且这学堂才开多久。”有人质疑道。
“小哥,你的肉价馍好了。”卢晓晓一边听,一边不忘忙摊上的活,将宋家小哥买的好些吃食递过去。
“你们知道什么,宋氏学堂不单收宋氏族人的孩子,也帮扶镇上家贫但有天份的读书人呢!那段默苏就在宋氏学堂里念书!”
周围的人难得见有一知情人,七嘴八舌地问了好些问题,吓得宋家小哥付了钱,拿着吃食赶紧走了。
卢晓晓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这是什么,这可是天降名校,而且是面对贫困生开放的办在家门口的名师名校!
经过教育资源竞争的现代人,可太懂名校的重要性了,在这古代,学习资源更是掌握在一小波人手里,名师名校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