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神奇的“小草”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可不吃了。”

    “王二,你家里做了什么好的?竟要回去吃。”

    “什么好的?能吃口玉米面馍馍就行,你们忘了前年劳役时吃的饭?”

    “你别说,那饭做的巴不得把牙硌掉!忒硬了!”

    陵南县人人穷困,每年到了交赋税时间,百姓是能拖一日是一日,能省一粒是一粒。先前贪污县令还在时,寻了数百个壮丁,将城中主道铺筑了一层青石板。说是用劳役顶了赋税,没有工钱倒是管两顿饭食。

    谁吃这所谓的饭食,竟是飘着两根野菜的清水和一块黑硬的粗面馍馍。

    因着这种种原因,大家对今日的饭食倒也不大期待,若不是壮丁能用那速度飞快的耧车,是无人愿意干这种苦差事的。

    可话虽如此,大家还是忍不住地望着孙木匠家中冉冉升起的炊烟,不由得猜测:若不是那黑硬馍馍呢……

    孙宁虽面上瞧着软弱怯懦,但做人做事是个顶豪爽的人。她在那四十人中,找了几个曾在家做过简单木活儿的人,让他们跟着自己学锯木。其中有两三个上手快、瞧着有些天分的,孙宁决定让他们第二日跟着自己学做耧车。

    若是能做出来,她肩上的担子自然轻松些,若是做不出来,也能学着如何将木头锯成自己需要的形状。

    对于被选中的村民来说,不用交拜师礼,却能跟着孙木匠学做木活儿,这便是占了天大的便宜的。

    总之,这是个双方都满意的好主意。

    叶云昭知晓孙宁的提议后,倒是生出几分额外的心思。

    县衙财政确实紧张,因此还空着许多职位。人手少发出的俸禄也少,只是叶云昭连个能给自己打下手的人都没有,属实让她忙得头大。

    孙宁话少聪明,耧车的制作方法也大方分享,连自家灶屋里十分紧俏的调料也不放过。<                                                /p>

    叶云昭瞧她是越瞧越顺眼,越瞧越合适。

    她到了孙宁家中时,王大娘早早便在灶屋忙上了。

    王大娘是个十分纯朴勤快的农村妇人,个子不高,脸庞黝黑,但笑起来颇为慈祥。

    今日是孙宁特意请她来帮忙的。

    叶云昭背着背篓进灶屋时,王大娘恰好将切好的老豆腐下入锅中,热油飞溅,直窜起一股豆香。

    待老豆腐煎至两面金黄,王大娘将丝瓜块倒进大铁锅中,来回翻炒几下,又倒了一海碗水,才瞧见屋里多了个人。

    “叶县令吧,快快将背篓放下。”王大娘忙飞速地将手掌在围裳上抹拭两下,抬手去接背篓。

    “王大娘,我自己来。”叶云昭笑着道,“好香啊,大娘手艺真好。”

    “嗨,哪有什么手艺,不过是家常菜罢了。”王大娘脸上带着不好意思,摆摆手,“只要多放油,啥菜都香!”

    未等叶云昭开口,她又忙不迭地解释道:“叶县令,我可不是浪费豆油。我想着虽然没肉,但若有些油水,大家吃了也更有力气不是?”

    叶云昭晃了晃腰间的鱼篓,眨眨眼:“王大娘,你猜猜,这鱼篓里是什么?”

    叶云昭说着便将鱼篓往她面前送。

    鱼篓不算大,鱼儿们正在里面甩尾挣扎,王大娘听见动静忙探头去看。

    “啊呀!这么多鱼!”王大娘忙接过鱼篓,欣喜地叫道,“叶县令,怎么这么多鱼!”

    “快快让我寻口缸,把它们放进去,鲜鱼好吃!鲜鱼好吃!”王大娘忙不迭地转身寻找。

    “这鱼是我捕的,想必是村里捉鱼的人不多,倒是让我捡了漏。”叶云昭笑道。

    “啊呀!县令竟有捕鱼的本事!今天大伙儿有口福啦!”王大娘将鱼“哗啦啦”倒进缸里。

    陵南县背靠大山,周遭单单山头就有十几个,山溪自然不少。

    秋末妇人们会带着孩子去山上摘蘑菇、野菜,自然见过山溪里的大肥鱼。只是鱼儿十分矫捷,你若从左边捞,它便从右边溜走;你若从上边网,它便从小腿缝中游走。

    起初还有人不服输,又是做渔网又是做鱼叉,可日日一无所获,捕鱼的心思倒是歇了。

    没曾想,这看着文文弱弱的县令,一下子捕了这么多,乐得王大娘眉开眼笑。

    正要问问是什么捕鱼法子,一转身就看见叶县令哗啦啦倒了一木盆的野菜和绿蘑菇。

    “啊呀!叶县令,这个蘑菇吃不得!有毒!”

    叶云昭闻言一愣,指着青头菌,抬头问:“有人吃这个毒死了?”

    这话倒把王大娘问住了,她一时说不出话来。

    “若不人被毒死,为何说它有毒?”叶云昭又问。

    “自然是州里的医馆大夫说的。”

    “他说这个蘑菇有毒?”叶云昭拿着青头菌晃了晃。

    这下王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