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武原宣氏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说是宣十八娘子即将出阁……

    “朕自即位起,各州郡上贡的奇珍异宝,每年都分出一成犒赏宣氏”,元旻无奈地扶额,“之前他们送来的十二娘和十五娘,朕也将她们册为郡主,以宗室女之礼出嫁,还要如何?”

    其实两人都心知肚明,宣氏先背叛昭王拥立逆王、再背叛逆王拥立元旻,数次反水。如今虽得元旻厚待,心里总是不踏实的,急于和王室绑定得更深些。

    比起宣氏的一头热,冯姮劝他也就罢了,舜英的态度着实令他伤心。

    她居然说,如今战事频发、正是用人之际,宣氏所求并不过分。

    那表情和语气,轻松得跟吃饭喝水一样。

    即位之后,他慢慢察觉舜英跟从前大不一样,纳妾这种所有夫君都喜欢、所有妻子都醋妒的事,到他们这掉了个个儿。

    她把自己拆成了无数片,脑子用来替他筹谋国事,躯体拿来与他生儿育女,武艺拿来保护他,学过的文韬武略与他一起征战沙场……

    端娴慧至、外辅国政、执掌中馈、宽柔不妒,待他也极尽温存,不断为王室开枝散叶。无论是作为妻子还是王后,她都完美得无可挑剔。

    人人称道他情深专宠,无人知晓,这其实藏着难以言说的情绪。他明知生育伤身,她的身子更是大半只脚踩在鬼门关,却在夫妻之事上十分放纵,就想让她不断替自己生儿育女,就喜欢看她一遍遍诞下两人的骨血,哪怕她可能因此……

    他讨厌她的贤良淑德!

    那些没来由的怨怼、深深的无力感……长年累月酿成了恨,却不知该对着谁。

    有时,他感觉自己拥有了她的全部;有时,却感觉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她。

    黯然思索半晌,他长叹一声:“郑娘娘说元旭已到了议亲的年纪,全凭朕和母后做主。正妻和侧室,脑子正常的都晓得怎么选。”

    元晞心说,能当着王后的面塞妃嫔、脑子能有多正常,却也只能附和:“去了再说吧。”

    .

    同样是戍守形势复杂的边境、同样是延绵千载的武将世家。

    国朝素来流传“北有朔门,南有金州”,说的便是宣、崔这两个分别把守翊国南北门户的泱泱大族。

    宣氏亦是家学渊源,先后替元氏培养出了最骁勇善战的两父子——昭王元珙、国尉元晞。

    宣正浩五十多岁,正值年富力强的年纪,穿着玄色银团纹锦缎长袍,麦色皮肤,络腮须修剪颇为整齐。瞧着不像将军,更像相貌威武些的文官。

    当夜,宣正浩设宴于武原城的朔宁边户都督府,宣氏一族五品以上的子弟皆位列在宴,足有三百多人。

    “高等武官没几个,中等武将竟这样多,还都年轻力壮、前途无量”,元旻悄声与元晞商议                                                ,“一个王子恐怕不够,你家笙儿明年就及笄了,回头问问她意下如何?”

    元晞双眸一亮:“妙极,把这茬忘了……笙儿从小跟宣二哥家的九小子交情好,来时还托我给那小子带荷包。”

    当夜筵席散后,元旻、元晞意犹未尽,携同宣正浩骑马至玄武山下,夜游朔门关。提及这两桩婚事,宣正浩果然大喜,谢恩之余,又开口道。

    “微臣膝下幼女宣苒已及笄,与朔宁军中一位出身寒门的小将情投意合,向陛下请一道恩典。”

    宣苒,正是前些天宣夫人游说姜嫣时、提到的那位宣十八娘。

    元旻差点笑出声,当即命人取来笔墨纸砚,书写赐婚谕旨,有些好奇:“这位萧勖,出身寒门却能得表舅垂青,不知有何过人之处?”

    宣正浩面带赧然:“去年秋天,小女进乌兰山狩猎,不慎同府兵走散、陷在雪窝里,幸得北宛一猎户之子萧勖相救。”

    元晞很会抓重点:“北宛人?”

    “生父是翊国人,因早年丧父,随母亲回北宛讨生活”,宣正浩忙摇摇头,笑着解释,“虽出身寒微,那孩子却是个有志气的,甘愿入我朔宁军,从小小士卒做起。”

    “臣见他有几分机敏、身手尚可,便先将他编入了斥候营,短短数月屡建奇功。臣爱其才华,刚刚擢他为军司马,率领一部骑兵,想着慢慢历练上来。”

    元晞顿时来了兴趣:“表舅可否为侄子引见?”

    宣正浩踌躇道:“并非下官不肯,萧勖前天领命去朔门关外巡防了,待他回到武原,定来觐见陛下与国尉大人。”

    元旻不甚在意,笑道:“听表舅如此说,萧勖之才如囊中之锥,凭战功博个封妻荫子指日可待。届时朕自然得见,也不急于一时。”

    又吩咐道:“国书约定的会盟之期为五月二十五,劳烦表舅筑台设坛了。”

    元晞略带疑惑地瞄过去,元旻眉眼带笑回以注目,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

    北卢郡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