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前人之志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在瓜州本地文武官员和土豪们的恭迎下,李曜一抵达晋昌便入住了刺史府。忙忙碌碌又一天之后,李曜召见瓜州刺史赵孝伦和游击将军曹通以咨询军备事宜。
说起来,此二人与李曜皆有过颇为深刻的一面之缘。昨日望见护国公主尊颜之时,饶是赵孝伦一向矜持有礼,也不禁费了好半晌工夫才保住形象。至于曹通的表现就更加不堪了——只瞧李曜一眼,险些当众滚下马来。
此番再一次近距离的会面,赵孝伦深深地感受到了源自李曜久居上位所产生的威压,这位自诩瓜州风流人物的他,整个儿一副垂首帖耳的模样。
而曹通则心中感慨万千,他实在没有想到,十数年前令他一时神魂颠倒且身负惊人怪力的女道,居然就是武功赫赫的护国公主,当下连大气也不敢多喘。
谈完正事,刺史夫人王氏领着两名小婢适时地端来了布置瓜果和粥水,李曜瞥了眼白瓷碗中红褐相间的黏粥,忍不住问道:“这可是……锁阳粥?”
侍坐在侧的王氏恭谨地点头答道:“不错,此为锁阳瓜粥,乃取大泽之畔锁阳与上品子母瓜精心烹制而成,虽得名‘锁阳’,其实女子食用亦可滋补身子,延缓衰老……”
说到这儿,王氏微微一怔,不由得抬眸瞧了瞧李曜,旋即又嫣然一笑:“当然,此粥远远比不得贵主驻颜仙丹,还请贵主权且当作夏日解渴之物。”
李曜只笑而不语,饮了几口,不动声色地打量王氏一眼,隐隐觉得对方眉目有着两分熟悉之感,遂问她:“郡君是否认得王瑾、王振?”
王氏面露讶然之色:“妾自是识得,前者乃本族现任族长,而后者正是妾的胞弟。”
李曜轻轻颔首,又问道:“令弟可有入仕?”
曹通也颇感意外,心说这位公主当真好记性,怕是有过目不忘之能,忙答道:“王郡君胞弟现任瓜州司田参军事,与臣一同协管本地屯垦戍边事宜。”
李曜眸光从赵孝伦与曹通脸上一一扫过,淡淡地道:“待此次西征事了,朝廷会在某些地方试行新的任官回避制,刺史不得用本州人氏担任七品以上实职,县令不得用本县人氏担任九品以上实职,故此你们还须得早做打算才是。”
李曜突然曝出一个猛料,赵孝伦和曹通俱都现出难以掩饰的震惊表情。
要知道,当初东汉政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和打击官官相护的行为,出台“三互法”,明文规定地方主官必须回避其原籍地? 而且不能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可谓是华夏最早的任官回避制度。
但是后来曹魏为了缓解中央朝廷与地方豪族的关系,隆而重之地施行了“九品中正制”? 并保留了汉代的乡举里选,选拔官吏时? 以家世为重中之重,才华、品德反倒成为了次要的评定项目? 久而久之便形成森严的门第之制,在最严重的两晋时代,甚至造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一大历史怪象。
再后来? 一统天下的隋文帝深刻地意识到了阶级固化的危害性? 于是推出了科举制度,尝试打破门阀对晋升通道以及社会地位的垄断?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代的回避制度,只是由于禁忌严密与地方世家的抵触,经常造成地方官员久缺未补? 逾期难定,所以李渊代隋立唐之后,让回避制度的执行标准一降再降,以致如今诸州县的主官、佐官及其他重要实职大半都落入了地方豪强和名门望族的手中。
在赵曹二人看来,朝廷一旦全面实施这种回避制度? 极有可能会撬动世家政治的根基? 与此同时他们也听出了李曜的言外之意——很显然,瓜州就在试行地区的范围之内。
沉寂片刻,赵孝伦忧声道:“朝廷此举未免也太急进了。”
李曜洒然一笑道:“萤火之光,其亮不远,君不见名臣之中有几人长期囿于一方天地?”
曹通闻言,冲着李曜抱拳道:“臣多谢贵主提点!”
他本为府兵出身,对家族的依赖性并不高,如今他之所以能得居将军之位,主要还是靠他从征吐谷浑时立下的战功,所以很快就想通了此中关节。
而赵孝伦神色间似有所悟,却未再做声。
吃过东西,赵孝伦夫妇和曹通齐齐告辞,李曜望着离去的背影,忍不住轻轻叹息一声,恰好被匆匆赶来的李世民听见,李世民走到李曜案前兀自坐下,抬手一指门外,一双丹凤眼便慢慢地眯了起来:“晴空万里,大好时节,却不知三姊为何而叹?”
李曜反问道:“对于世家,你是怎么看的?”
李世民眸光微闪,一字字道:“治天下之本。”
他说着,唇角又勾起一抹戏谑的笑意,压低声音道:“不过,世家亦为海内首患……莫非三姊想让阿耶和二十弟效仿前朝文、炀二帝?”
李曜神色泰然地说道:“因噎而废食,惧溺而自沉,乃矫枉过正,吾辈自然要沿袭前人之志。”
“好吧,世民只有预祝三姊重整天下,绘盛世之宏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