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唐建国(3)——李渊称帝 第(2/6)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七位文武重臣。皇泰主杨侗任命王世充为纳言,封郑国公;段达为纳言,封陈国公;元文都为内史令,封鲁国公;皇甫无逸为兵部尚书,封杞国公;以卢楚为内史令;郭文懿为内史侍郎;赵长文为黄门侍郎。这七位文武重臣共同执掌朝政,号称“七贵”。在这“七贵”之中,尤以郑国公王世充权柄最重。也是这个王世充,最终成为了皇泰主杨侗的终结者,成了隋朝的掘墓者。

    这一下子,打着隋朝旗号的皇帝,就出现了三个。三个皇帝一台戏,真正的热闹开始了。隋炀帝之死,对于天下各方势力而言,如同警报解除一样,纷纷开始称王称帝,正式与隋朝对立。不仅是割据群雄这样,就连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躁动起来。隋王朝真的气数尽了,灭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接到隋炀帝遇难的消息,各路群雄的做法基本一致,那就是相继称帝自立,公开与隋朝决裂。那么,面对隋炀帝身死扬州的消息,已经占据长安,且独揽大权的李渊,又会是什么态度呢?

    隋炀帝在江都兵变遇害,是义宁二年(618年)三月,这个时候,李建成、李世民正率领十万唐军,在东征洛阳的路上。一个月后,四月份,唐军东征洛阳结束,班师返回关中。就在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唐军回师不久,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长安。

    本来,李渊攻克长安之后,就拥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按道理,隋炀帝此时已经不是皇帝了。可是,这毕竟是李渊私自的行为,隋炀帝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对于隋炀帝的遇害,李渊又是怎样的反应呢?《资治通鉴》的记载,“唐王哭之恸”,李渊当场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

    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李渊这话的意思是,我作为一个臣子,面向北来辅佐君王,主上无道,而我却不能匡正。如今,先帝罹难江都,我怎么能不悲痛吗?这话说得情真意切,俨然是一副隋室忠臣的样子。关键,问题是,这话到底是不是真心呢?当然不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李渊这番话纯粹就是做做样子。

    如果李渊真的忠心于隋室,那他当初又何必在太原起兵,而且还是他们李家全家造的反。李渊其实早就有改朝换代,化家为国的野心,只不过碍于隋炀帝当时还在。可是现在,隋炀帝死了,他的这种顾虑也就没有了。因此,在得知隋炀帝的死讯后,李渊便加紧了取代隋室,称帝建国的步伐。

    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李渊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而且,李渊当时的实力,完全有资格称帝建国。经历了晋阳起兵、入主关中、西抗薛举、东征洛阳等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李渊此时已经拥兵数十万,又因为他采取了许多稳定内部的措施,李氏集团颇得民心。史籍中是这样记载李渊的势力:

    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资治通鉴》)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李渊攻克长安,进位唐王之后,便传书至长安京畿周边,以及其它地区的各郡县,告诉当地割据势力,自己已经占据长安。于是,东起商洛,南至巴蜀,各郡县的行政长官、起义军首领,包括少数民族的酋长,都相继派出子弟、部属,向李渊请降。有司部门,每天都要回复数以百计的信函、文扎。

    所以,李渊已经具备了改朝换代,称帝建国的雄厚实力。既然决定要取代隋朝,接下来就要开始实施自己的开国计划。这个时候,李渊想到了一个兵不血刃的方式:受禅,逼迫傀儡皇帝杨侑主动禅让皇位。

    为什么会想到受禅呢?因为,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政权的更迭都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比如,曹魏就是接受东汉禅让、西晋接受曹魏禅让、刘宋接受东晋禅让、隋朝也是接受北周禅让。如今,李渊的想法,自己也要接受隋朝的禅让。

    如何才能让隋室禅让呢?李渊接下来的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获得改朝换代的象征。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李渊现在的身份是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唐王,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权倾朝野。难道这样的权势地位,还不够吗?在李渊看来,还不够。

    获得改朝换代的象征,李渊其实从江都兵变之前,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比如,义宁二年(618年)正月,小皇帝杨侑下诏,赐予李渊三项特权: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同时,根据《新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又“加前后羽葆、鼓吹”。实际上,小皇帝杨侑就是一个傀儡,也是身不由己。

    这三项特权,都是历朝历代权臣才有资格获得的特权。中国古代都有哪些人获得过这三项特权,萧何、王莽、曹操,以及隋文帝杨坚等人。李渊获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三项政治特权,无疑向改朝换代的趋势前进了一步。

    不过,这还不够。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也就是江都兵变的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