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2)——缠斗虎牢关 第(5/9)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效劳未通,能无怀愧!故抑止锋锐,冀闻择善;若不获命,恐虽悔难追。 (《资治通鉴》)
收到李世民的来信,窦建德的反应怎样呢?四个字:不置可否。窦建德并未回复李世民,由此可见,他怕了。不然的话,窦建德为什么不敢回复李世民。只能说明一点,他没有十足的底气。
自打与唐军对峙于虎牢关,窦建德遭到的打击,接二连三。先是被李世民设下埋伏,折了三百余人的兵马。紧接着,又收到了李世民这封充满火药味的书信。隔三差五来一个晴空霹雳,窦建德头上就算有个避雷针,也躲闪不及。虎牢关决战才刚开始,唐军就在士气上,压倒了窦建德夏军。
就在李世民率领玄甲军,在虎牢关首战告捷,与窦建德灵活缠斗之时,唐军主力对于洛阳城的围击,也在有序展开。
攻取洛阳,破郑灭夏的要领,在于兵分两路,双管齐下。这是李世民制定作战计划的初衷,李元吉、屈突通指挥唐军主力,围困洛阳,牵制住王世充,不让他与窦建德合兵;另外一边,李世民亲率一支三千五百人的玄甲军精锐,长途奔袭,于虎牢关预先设伏,直击窦建德大军,灭掉王世充最后的希望,迫使其开城投降。
所以,两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了哪一步,哪一步要是完成得不好,都不利于唐军攻下洛阳,破郑灭夏。应该说,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在虎牢关对战窦建德,开了一个不错的好头,首战击败夏军精锐,杀敌三百余人,给了窦建德当头一棒,重重挫败了他的军心、锐气。
与此同时,负责围困洛阳的李元吉、屈突通,自然也没有闲着,开始对洛阳展开适度的军事进攻,配合李世民在虎牢关的行动。齐王李元吉虽然性格毛躁,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帅之才。幸好,李世民临去虎牢关之前,留下老将屈突通,命他辅助齐王,率领唐军主力,围困洛阳坚城。
屈突通历经隋、唐两代,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所以,有屈突通这样的名将辅佐,李元吉指挥唐军,围攻洛阳,不再像太原失守时那样荒唐。虽然比不上李世民克敌制胜,出其不意,但也算指挥得中规中矩,稳扎稳打,而且鲜有败绩。
李世民走后,唐、郑双方在洛阳城下的交战,互有胜负。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唐军占尽上风,郑国不过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罢了。而李元吉、屈突通围击洛阳的行动,也为李世民的虎牢关决战,争取到了更大的胜算。
前文说过,洛阳城外数次大战,王世充损失惨重,没有哪一仗,不是被李世民打得找不着北,尤其是“青城宫之战”,江淮劲旅几乎死伤殆尽。万般无奈之下,坐困孤城的王世充,只好向窦建德求援,相约共同夹击唐军。之后,窦建德领兵十余万,驰援洛阳。这样,才让李世民决定兵分两路,围城打援。
虽然,窦建德来是来了,似乎让王世充看到了最后的一线希望。但是,王世充需要外援,却不能完全依赖外援。更何况,此时的窦建德,正被李世民牢牢地缠在虎牢关,寸步难行,短时间内,无法和王世充会合。求人不如靠自己,王世充觉得,与其望穿秋水地等着窦建德大军到来,还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
即使王世充元气大伤,手上精兵寥寥无几。但是,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仍有一战之力。况且,王世充单纯地认为,李世民已经脱离唐军主力,前往虎牢关。这个时候,负责指挥唐军的齐王李元吉,一介纨绔子弟,根本不足为惧。打定主意后,王世充集结兵力,大举出城,攻击围城的唐军。
千算万算,王世充忽略了一点,李元吉虽然平庸,可他身边却有名将屈突通辅佐,此人可不好对付。在屈突通的帮助下,面对主动出城的郑军兵马,李元吉在城外布下伏兵,发起突然袭击,大败郑军,斩首八百级,俘获甲士千余人,并生擒郑军大将乐仁昉,成功打退了王世充的进攻。
然而,胜败不时会发生意外的转变。比如,在围攻洛阳的过程中,唐军主力就曾经遭到一场小小的失利。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十五日,王世充再次派遣麾下骑将杨公卿、单雄信,引兵出战,进攻唐军。李元吉依旧派兵迎战,没有想到,此番唐军作战失利,一时受挫,行军总管卢君谔阵亡。
唐、郑两军在洛阳城下的较量,似乎打成了平手,互有胜负。第一回合,唐军胜;第二回合,郑军胜。可是,如果细细分析,便不难看出,郑军所谓的胜利,实在不值得炫耀。《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唐军仅仅是作战失利,阵亡了一员将领,并未记载伤亡人数。由此可见,唐军的损失应该不是很大,这场胜利,甚至连小胜都算不上。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李世民交代给李元吉、屈突通的任务是,命令他们围住洛阳,将王世充压制在城内,不让王世充所部突破唐军封锁,与窦建德会师。如此看来,纵然王世充一时小胜,却始终没能改变洛阳的现状,唐军依旧把洛阳围得水泄不通,王世充被困在洛阳城中,动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