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5章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然质子似并不皆得充宿卫。www.cuizi.me”

    “故在《元史·舆服志》中记载,质子与质子之在宿卫者是相区别的。”

    “第四,便是一些异能之士。”

    “通过赏识与荐引而人侍左右者。”

    “汉人中的刘秉忠、姚枢等都是以此为进身者。”

    “皇帝的怯薛军沿用成吉思汗定制,定员大体为一万人,分四番轮流人值宫中,每番三日。”

    “因为领四怯薛的四杰中,博尔忽与赤老温皆无后嗣,故第一怯薛例由皇帝亲领,第四怯薛则右丞相兼领。”

    “忽必烈以后,皇帝怯薛军的队伍越来越扩大,最多达一万七千余。”

    “元朝定例,皇帝死后,其怯薛组织照样保留,人员往往还维持七八百人。”

    “这样,累朝都有各自的怯薛,诸王又有各自的怯薛。”

    “总计起来,怯薛军的数额是相当庞大的。”

    “怯薛的职能是多方面的。”

    “除了宫殿的警卫外,他们承担皇帝的饮食、服饰、车马、医药、巫卜、奏乐等生活所需的一应事务。”

    “至于怯薛军的官职和待遇,则好的不能再好。”

    “当时在元朝曾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凡入官者,首以宿卫近侍。”

    “意思是,怯薛入仕由皇帝特旨委任,不受中书省管辖,不受法律与惯例约束。”

    “而怯薛入仕后,起家一般都是七品以上。”

    “若在怯薛军中有官职,则多从五品起家,甚至有二三品起家者。www.qinglang.me”

    “和绝大多数出身吏员、从九品甚至不入流做起的官员相比,固然有天壤之别。”

    “哪怕是科举,亦或是恩荫出身者,也都难以与之比较。”

    “在入仕后,怯薛军出身的官员还不会受到官场迁转法规的约束,升迁更是极快。”

    “元代普通官员一般要六到九年才能升一品,但怯薛军出身者一般一两年就能迁转一次,且经常能越级升迁。”

    “并且皇帝还会经常以各种理由直接下旨,直接越级提拔怯薛军出身者。”

    “至于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三大怯薛长世家的子弟,更是少年拜相、平步青云。”

    “如木华黎的玄孙安童,在十八岁的时候就被忽必烈任命为中书右丞相。”

    “安童之孙拜住,在二十三岁时候被任中书左丞相,二十五岁任中书右丞相。”

    “博尔术之孙玉昔帖木儿,在三十三岁为御史大夫,等等。”

    “初仕品级即高,迁转又如此迅速,自然造成怯薛出身的官员极易获得高位。”

    “三品以上者亦不稀奇。”

    “总所周知,元朝的中央机构包括中书省,也就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也就是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也就是最高监察机构。”

    “实际上,皆为怯薛军集团掌控。”

    “其中,中书省权位最重。”

    “中书省长官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即为帝国官僚体系中的最高层中的宰相,副长官左右丞和参知政事则是副宰相,被称作执政。”

    “据李治安先生研究,有元一代,宰相和执政中七成以上为蒙古人、色目人,宰相中更达到九成以上。”

    “而这些蒙古、色目高官大多出身怯薛集团。”

    “曾任丞相的汉人仅有史天泽和贺唯一,后者也都是怯薛世家出身。”

    “元代曾任右丞相者三十七人,曾任左丞相者四十人,合计六十余人,其中有二十九人就出自怯薛。”

    “考虑到大部分宰相根本没有详细的履历记载,实际比例应该会高得更多。”

    “元代枢密院实际长官为知枢密院事,其绝大部分出身蒙古、色目贵族,也多为怯薛出身。”

    “其中曾做过怯薛长的就有玉昔帖木儿 、月赤察儿、木剌忽、阿鲁图、咬咬、塔拉海、孤头、也先帖木儿、完者帖木儿、笃怜铁木耳等。”

    “仅有的一名汉人知院,便是贺唯一之子贺均。”

    “而他也是怯薛出身,从曾祖开始就世代为宿卫。”

    “元代主管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先后有七十多人,大多出身怯薛世家。”

    “比如:首任御史大夫塔察儿的父亲在蒙哥时便是千夫长。”

    “担任过御史大夫的玉昔帖木儿为博尔术后裔,其子脱脱哈亦是御史大夫。”

    “还有,虽然怯薛高层更喜欢出仕中央以平步青云,但是地方高官中怯薛出身者亦为数不少。”

    “地方机构中最重要的行中书省和行御史台也是如此。”

    “有元一代,有明确记载为怯薛出身的行省丞相、平章即多达三十六人,占总数的八分之一多,”

    “实际比例应该高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