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第八十三章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赤染兰香》 

    此次瓦哈国首领那海亲自领军入侵,所到之处皆势如破竹。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好,那海为这一战筹谋多年,他一直招兵买马,铸造兵器,发兵之时已准备得十分充分。多年前,卫忠海击退瓦哈国,那海就憋着一口气,就等着有朝一日卷土重来,报当日败在丰国手下之耻。

    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海这次举兵的野心不只是攻占楚州,更不是别的一城一池,那海的战刀指向的是都城临昌州,打下临昌州后,他就不再是蒙古的藩王,而是华夏之主。

    这些年,那海一直在积蓄力量,现如今他觉得时机成熟了,他要在暮年之前把自己馋涎的热土收入囊中。虽然是蒙古人,但那海向往江南繁华始终多于草原狂沙。

    而且那海坚信,这一次丰国没有了卫忠海这样忠臣良将,他一定可以夺下丰国的江山。只是那海作为蒙古王,不知汉语有句话,叫“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不会想到十七年后,卫忠海的儿子在冥冥之中接过父亲的战旗,再一次担下保家卫国的重任。

    形势如此严峻,离开泽清山后,叶阳晨便带着众人马不停蹄地赶路。他从西一路向东,走到一半路程的事后,便得知楚州已经陷落了。

    既然楚州已经丢了,叶阳晨心知这时再赶到楚州已经没有意义了,他便带着队伍临时改道去了临昌拦截敌人。叶阳晨星夜兼程,他很怕自己还没有赶到临昌州,那海已经攻陷了临昌。

    正在赶路的叶阳晨还全然不知,此时的临昌城已经一片混乱,几乎成为弃城。而这一切还要从十日前说起,楚州陷落的消息送至临昌州的当天,顺帝项靖气火攻心,加之他年事已高,在承受着巨大压力和恐惧之下,当天夜里,他便在悲愤中猝然离世。

    荒谬的是,顺帝驾崩后,他的儿子,丰国的当朝太子项桓甚至不给他的父皇发丧,更是弃城里的一百二十万百姓于不顾,匆匆忙忙带着皇室及满朝文武,带着金银逃至临昌州以南的河陵。到了河陵后,项桓也并未整军备战,而是第一时间宣布自己承继皇帝位,并着即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

    离开临昌的时候,项桓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把大部分守城的官兵带走了,只留下一些老弱妇孺,残兵败将在临昌城内。他把临昌城拱手送给敌人,只求一时安宁。项桓打算好了,如果蒙古人打到河陵,他再带着众人继续难逃。丰国疆域之广,项桓以为可以一城一城地跳下去,这样就可以苟延残喘许久。可是他太天真了些,蒙古人的铁蹄行军之快,并不会让他偏安太久。为了把汉人亡国灭种赶尽杀绝,胡人的战马甚至会追到天涯海角。

    当然,也不是所有王公贵族和贤臣重臣都离开了临昌城,至少还有一些有气节的大臣,宁死不肯离去,他们决心与临昌州共存亡。誉国公康诚的骨头够硬,他不愿令祖上蒙羞,同样是留下守城的一位。

    顺帝项靖一生共生有二十四个儿子,除去早夭最后活下来的也有十二个。而这次守卫临昌,顺帝的这些儿子中,唯一留下的只有五皇子项天,他也是皇室近亲里唯一留下的人。

    或许是项天心中仅有的气节使然,或许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清醒,心知若是临昌失守,即使能逃到南方更远的地方,蒙古军的铁蹄一样会追过来,到那时同样是无路可退,总之不管怎样,项天没有选择做“逃兵”。

    思虑再三后,项天决定孤身抵抗蒙古军,他要留着最后的骨气和硬气,践行守国死节之志。项天何尝不知面对蒙军自己并没有太大的胜算,而且当时的他还不知道叶阳晨在赶来支援临昌州的路上,但这不妨碍他挺身守国门。

    好在早在楚州城告急时,项天就开始提前在临昌城内积极布防了,好在做了一些准备,也不至于敌人来了完全措手不及。他知道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城池打防御战或许尚有一丝胜算。

    临昌州北门城楼上可谓步步为营,油罐和油桶依次排开,大大小小的石头堆成一座座“小山”,还有为蒙古人“准备”的各式各样的兵器和利箭。即使这样,士兵依旧不断把物资运上城墙,做好与蒙军决一死战的准备。

    此外,项天还下令城内所有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皆列入预备军,随时应战。虽然有些老弱残兵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但到了这“最后”时刻,人少可总归寥胜于无。

    那海的行进速度比项天想象得还要快,几乎在眨眼间,那海就已经兵临城下了,而此时临昌城刚刚算是布防好。并且那海老谋深算,为了不给临昌守城的官兵任何心理准备,他甚至没有安营扎寨就直接强行攻城了,这令项天措手不及。

    瓦哈王这一路仗打得太顺利了,就跟游山玩水似的,他想当然地认为攻下丰国陪都临昌也就跟玩游戏似的那般轻松。可真当那海发起攻势时,他看见的是无数的箭矢朝着自己的阵营飞来。蒙古兵总算攻到城脚下,数不清的石头从城墙上滚下。

    蒙古人搭云梯在城墙上,士兵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地向上爬。项天的亲信薛亮便让守军将云梯浇上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