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第35章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巫山石》
说是卷棚,其实三面围以竹屏,正中一面挂上白素帐纱。这样的竹屋绕着清溪,遍布南烟楼各处,时人风雅称之为“冰碧庐”。
掀开帐帘,里面人已经到齐了。桌上一溜的佳肴,雁羹汤、干鱼鲊、炙鹿肉,通通都是硬货。闫风识眉毛微抬,寺丞们忙引着他上座。
闫风识坐到正首,扭头便见陆霁向他打招呼。他点点头,道:“一下午不见你,跑哪去了?”
陆霁忙着啃鹿腿,嘴中不得闲,含糊说:“大理寺的鸟都成精了,我打了半天,光薅下来鸟毛。”
一旁寺丞哈哈笑:“非也,这叫术业有专攻,陆小郎君你研究尸体厉害,但论抓鸟,比不得寺里的署役。”
陆霁耸肩,想起余大神神叨叨的样子,心想:恐怕还没比,余大自己就先溜了。不过,他那样子的确奇怪,陆霁抹干净嘴,靠近闫风识道:“表兄,你们这次回来有碰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吗?”
闫风识见他问得认真,道:“为何这么问?”
陆霁眨眼,压低声音:“今天下午我碰到余大,他一个人窝在树下装土,说是用来辟邪,那样子你没瞧见……”陆霁啧啧两声,“后来我说要来抓鸟,他吓得一蹦两丈远,说什么见到你后,不管见到什么,都不要声张,你瞧瞧,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陆霁说得口沫横飞,扭头却见闫风识垂下眼眸,面容有些古怪,他正纳闷,白纱帘被人掀开,跑堂小子抱着酒葫芦走了进来,陆霁眼睛一亮,顿时岔开神。
酒过三巡,原先还略显拘谨的寺丞见闫风识态度平和,并无署府办公的气势,纷纷打开话匣。
一人云:“最近不太平啊,不光西边蠢蠢欲动,就连城内也多生是非。”
一人道:“这几天好不容易清理完一批卷宗,都是流民打架生事的,听说大司马正考虑收编流民入伍,要我说,都是乌合之众,到了战场准撂担子先跑了。”
另有人说:“也不尽然吧,没准是另一支羽林卫。”
羽林卫大部分人出身流民,经陆氏整编训练,如今已然成为守护皇城的中流砥柱,赫赫威名于外,这些大家自然清楚。
偏有人争辩:“陆氏军纪严明,百年传承,岂是其他军队轻易能效仿。”
闫风识望过去,说话的人是李煦。
李煦出生侨姓世家,如今大盛虽偏安江左,但他骨子里依然保持北地世家的清高,对南方世家不屑一顾,即便是已经身居高位的大司马。闫风识想起不久前陆霖的那番话,他说如今大司马虽闲居于家,但暗中动作频频,不仅安插亲信收拢流民,还意欲拉拢侨姓世家,各部中已有不少官员倒戈……方才他亦暗中留意,席间不少出身北地世家的寺丞亦开始为大司马说话。闫风识默默记下几个名字。
李煦的话一时让席间沉默,众人打着哈哈,话题逐渐转到闲情雅趣上来。不知谁提起书法,有人拍腿道:“这南烟楼里,酒菜并非出名,独独一绝的是万人留书,听说连书圣薛道子的真迹都有。”
众人惊喜,拉来跑堂小子问。跑堂小子笑呵呵推荐道:“各位大人,我楼里的确有书圣真迹,正放于听泉斋,请诸位移步。”
跑堂带路,听泉斋隐在竹林中,是一座竹制斋房,屋后假山嶙峋,一汪泉水飞流而下,水声叮咚。众人迈步入内,内间亦有不少慕名而至的食客。跑堂指着正中一副字道:“诸位大人,这就是书圣真迹。如对此道有研究者,也可于后室留书,我楼会妥善保管诸公墨笔。”
薛道子的悬帖旁,已站了不少人。众人对字兴叹,折服不已。
闫风识对书法研究不深,也没兴趣往人群中央钻,看大家争瞧书圣真迹,他逆着人流,偏往阒静处走。
竹屋壁上,张贴着不少食客留下的字迹,虽无名号,但一一看来,亦乏不少佳作。闫风识一路缓行,走到后室附近,见角落几案前团围着几人,正中一人正在提笔挥毫。
闫风识看了几眼,绕到一侧条凳前坐下。他面前正挂着幅字,笔力险劲,峻宕雄浑。他凝眸细看,笔锋倒与薛道子有些相像,不过不及其洒脱。他又看落款,上面只有三个字——“异乡客”。
“他乡羁旅思,同是宦游人。”身旁传来一声轻叹。
闫风识回头,正是方才在几案前写字的人。
“大人。”他躬身,仿佛才看到闫风识,面容带着局促。
闫风识点头,这人是上午问他是否来聚餐的那位,是大理寺新人,名唤萧澹。他听他语气惆怅,问他是何方人。
萧澹面颊染红,低声道:“小人祖籍豫章,一年前才入金陵。”
“豫章素来人杰地灵。”闫风识见他眉心不舒,又道:“你刚来金陵,若有不懂之处,可多向寺丞们讨教。你如今在大理寺可还适应?”
萧澹点头,顿了顿又摇头。
闫风识知他为人老实,少不了被人安排杂事,便问:“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