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二十八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她,他没有名字的时候,越知初很自然地就给他起了名,叫,江遇。

    她把那只偷藏的笼饼递给江遇的时候,师姐的眼神充满慈爱,她双手合十,轻念了一声“善哉”,便示意自己先向前一步,留给越知初和小男孩对话的空间。

    越知初便用她那一口稚嫩的童音,主动招呼江遇:“吃吧!”

    彼时,江遇的膝盖已经完全没入江水。

    他怔怔地看着越知初递过来的笼饼,又怯怯地看了一眼她身上的海青僧服。

    越知初见他一不言语,二不行动。心下更认定了,他不一样。

    她从小在尼姑庵长大,多少见过一些来庵里求拜的人。

    在活过的那些前世里,她更是见过众多,将希望寄托于神明的人。

    他们每个人都说着最虔诚的话,念着最流利的经文,作着最标准的跪姿,眼神里,却大多充斥着——

    贪婪。

    没错,越知初从很久很久以前,在这一世长于尼姑庵之前,就认定了一件事:佛渡众生,却独独渡不了,深陷贪念之人。

    佛说修行,世人便以叩拜、供奉、焚香、诵经、苦修……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参悟。

    可她就是觉得,放不下贪念之人,任凭如何尝试“修行”,也到不了那梦寐以求的“彼岸”。

    她见过。

    见过太多,那样的人。

    甘县的所见所闻,让她难免心生怜悯,可她却从未想过,将这仅有的一个笼饼,赠予先前遇见的任何人。

    佛渡众生,因慈悲,因大同。

    可她只是个人。

    普通人。

    因此她早有觉悟,从未妄想自己可以参悟佛法,普渡众生,立地成佛。

    只因活得够久,她更了解,人。

    遭受了不幸的人们,难免生出各种各样的情感。

    悲痛、不甘、愤怒、绝望、嫉恨……

    她都见过。

    那些人,纵然因自身的不幸而生出了“恶”,越知初也觉得情有可原。

    可她不能忍受的,是他们会将这份不幸,转嫁给无辜的人。

    前几日她们途经螺县的时候,师姐就出于善心,将自己化来的一块粿饼,分给了路边乞讨的一对母女。

    这本就是出家人寻常的修行——我佛慈悲,见众生苦难,便先于众生忍受苦难。

    可那对母女,竟牢牢揪住了师姐的衣角不放,又是哀嚎又是惨叫,又哭又闹,大意是,只有这一块粿饼,根本不够吃,师姐必得给她们化来更多的食物,确保她们能活下去。

    “你不是出家人吗?!你不是菩萨心肠吗?!你得管我们,你得管我们!”

    ……

    师姐差点被困住,完全走不了。

    一是对方胡搅蛮缠,几乎架住了师姐,围观百姓甚至还有帮腔的;

    二是,师姐动了恻隐之心,竟真的想同那对母女讲一讲佛法,并答应尽量去给她们多化一些食物来。

    若不是越知初及时大哭大闹,摆出一副“我也是出家人,我也快饿死了师姐,咱俩这几天就指着那一块粿饼活,你怎么能拱手让人”……的架势,她又只是个八岁孩童,围观路人渐觉心虚,也帮她说了几句,只怕师姐到今天,还被困在螺县。

    若是世道艰难,又遭遇天灾人祸,谁都有机会,成为那个可怜人。

    可越知初就是不愿意,体谅那些将“我这么惨,你就该救我,我不管”的想法,强加于他人的人。

    尤其是,那些“他人”,还是真诚地想要相助于他们的人。

    所以,她从不轻易帮人。

    即便要帮,她也深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虫,就是在她这样的想法                                                之下,逐渐壮大起来的。

    最初创立“虫”的初衷,她也并不是多么善心大发,想要拯救天下苦命人。

    而只是,她不喜欢。

    不喜欢,世道总逼得人不像人。

    也不喜欢,明明很努力只为活着的人,却活得连蝼蚁都不如。

    她救人,帮人,杀人,都只听从自己的一念之间。

    而掏出那只笼饼,递给江遇——

    是因为,在那一刻,她就决定,要救下他。

    不为别的,只为他清澈的目光里,没有一丝贪婪。

    甚至,还隐隐藏着一份,恐惧。

    越知初好不容易从回忆里回过神,看着眼前已到舞象之年的江遇。

    生机勃勃,温润沉稳。

    她的脑中,不由自主地开始尝试,将他和当年那个的小男孩,重叠起来。

    江遇的声音如溪水一般沉缓:“那时,我就想问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