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城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涂警官在七零年代先婚后爱》 

    1968年,正月刚过了十五。

    东北某省会江城还很寒冷,一喘气儿就是一串湿润的白雾,和着冷风刺得脸颊生疼。

    这地界儿就是这样,在漫长的冬季里,连呼吸都带了凛冽的味道。

    涂翡顺着人群下了火车。

    当刺骨清冽的空气袭来,她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气,寒气瞬间贯穿天灵盖。

    她扯了下帽子,拎着行李在雪地上站定,一时失神。

    她身前是列车涌下的人潮,南腔北调和熟悉的口音混杂在一起,大包小裹的往站外走;身后则是各趟列车,带着独特的轰鸣,缓缓而来或者缓缓而去。

    很快,熙熙攘攘的人潮消散,冰冷的温度穿透棉衣,她笑了起来。

    这是家的味道。

    “同志,需要帮忙吗?”一个穿着深蓝色制服的民警大步走向她,粗狂的嗓门和熟稔的大碴子味儿隔着风雪传来。

    涂翡回神:“这就出站。辛苦了。”

    说着,她敬了个军礼。

    民警立正敬礼,眼睛炯炯有神:“为人民服务!”

    涂翡不再耽搁,出站坐上电车,一路向北。

    电车上人也不多,却很拥挤。行李是一方面,每个人身上都很臃肿的棉袄是另一方面——似乎一回身,脸就能陷入某个大姐绵软的袄子中。

    她就一个军绿色的旅行包,放在脚边。将脸贴在没结霜的玻璃上,目不转睛地看着车外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城。

    行人、马夫、板车、货物,协奏出城市的喧嚣。

    若是置身于此,便会有种置身于人群中的另类安宁。可经过残酷的战争,陌生人群的吵闹与呼吸,只会让涂翡瞬间紧绷起来,生怕窜出来一个敌人朝人群扔下炸弹。

    只是此刻回家的喜悦压倒了一切神经性反应。

    .

    涂翡家在江城北疆区,镇北街道宁字片。那地方原来是个小村镇,解放后随着城市的建设规划,被扩入了主城区。

    不过,她家算不得本地居民。

    她出生在东北解放前夕,因为缺少药品,母亲生她的时候就去了。在那之前,涂家几口人都是义勇军。

    虽有个军队的名头,实际上就是没人管没人支援的自建抗争队伍,驻地都在人烟稀少的山里。

    在艰苦的抗战之后,她爹进了四野,爷爷进了北疆区轴承厂保卫科,奶奶在附近医院工作,随着家属区建成,他们就在镇北街道安了家。

    只是家庭人丁渐落,到现在,涂家只剩下她和爷爷两个人了。

    电车个把小时进了北疆区,在终点站下车,再步行二十多分钟就到了镇北街道的辖区。哦不,现在是镇北城市公社。

    镇北公社内有个贯穿了南北、东西的十字街,除此之外,还有东一、东二、西一、西二道街,在整齐的规划中,落座了几处工厂、几所学校、住宅区、商铺……

    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拐两个弯儿,就到了宁字片。这一片胡同的名字都以宁字开头,涂翡家就在宁罗胡同24号。

    她轻车熟路地拐进胡同。

    哪怕再过几十年,她依旧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家门。如果这片平房还在的话。

    胡同里迎面过来一个端着搪瓷盆的妇人,她忍不住看了几眼涂翡,大概是觉着眼熟,但又不敢认。

    涂翡停下来,笑了下:“白婶,我是小翡!”

    白婶惊叫了一声,连忙走上前,打量她半响,到底没夸出来什么,只轻轻捏了捏她的胳膊,隔着棉袄感受到骨头,鼻头又是一酸:

    “哎,这得六七年没见着你了,变化太大了,整得我都不敢认了!这孩子咋瘦成这样呢,部队没给你吃饱?这回回来还走不走?”

    上次省亲回来涂翡没见几个人,算起来从入伍起她就没见过白婶了,六年。

    涂翡也知自己变化大,对婶子的各种情绪接受良好,她眼神柔和了很多:“嗯,不走了。你这端着盆子去哪,赶紧去吧,咱回头再聊。”

    白婶是与她家隔了两家的邻居,奶奶还活着的时候和她关系很好。

    告别了白婶,涂翡的表情又淡了去,倒不是装模作样,只是近乡情怯。

    这个时间,工人还没下班,学生也没放学,外面又冷,路上她除了白婶再没遇到谁。

    走近家门就听见院里老涂在院子里劈柴,还唱着《大刀进行曲》。门前涂翡停了几秒,推开家门,‘吱呀’一声。

    入眼的是个不算大的院子,墙边的柴火垛摆放得整整齐齐。

    冬天的小菜园除了雪别无他物,只有一条清扫干净的小路,路两旁堆成了雪堆。

    站在小园中央的老头清瘦,精神矍铄,脊背还算挺拔,只是满头白发。

    他背对着大门正在劈柴,歌声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