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大哥王树槐进军香港影视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档。他也并没在意。

    

    柳枝和王树槐带着儿子王昊晖一起,从虹桥机场出发,直飞深圳。在机场,柳枝看着大屏幕电视,刚想说这里风景不错,就看见了小芹和汪富贵在竹林里挖笋的镜头,她拽过王树槐。

    

    “你看,坏坏,你快看。” 柳枝嚷着。

    

    等王树槐放下手里的书抬眼看时,画面已经闪过去了。但最后,王树槐看见了片尾的落款,制片人:王翠芹。他屏住呼吸把整个片尾都认真地看了一遍,然后转头问妻子。

    

    “你看见他的名了吗?”王树槐问。

    

    柳枝当然知道,王树槐问的是汪富贵,她也很紧张地看了一遍,没有汪富贵的名字。柳枝摇摇头,抿紧了嘴唇。汪富贵真的是为小芹做了很多,他还真是个痴情的好男人。柳枝在心里感叹着。王树槐心想:但愿是落款太长,走得太快,自己来不及看清。他心里觉得很对不起汪富贵。

    

    到香港不久,王树槐就收到汪富贵的短信,说是小芹的纪录片得了学院大奖。王树槐打电话给汪富贵向他表示了感谢,并且说让他寄一份拷贝到深圳,说他会带去香港,争取能在卫视上播出,收益会转给汪富贵。汪富贵刚想谢绝,是他提出拍这个片子的。但转念一想,那些老表赚钱不容易。

    

    于是他说了一声:“谢谢。”

    

    王树槐说:“我们现在在上海办了个基地,想从香港找些项目合作,如果你愿意的话,每次回江西都过上海来看看,公司里还有你的一份。你老家那边、黄山那边的风光片你愿意拍也可以继续拍。有什么想法咱们还可以一起商量。“

    

    汪富贵知道,王树槐是个憨厚之人,也明白他因为小芹的事心里对自己有一份歉疚,但他不愿意王树槐这样想,他对小芹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

    

    ”往后咱们就兄弟相称吧,谢谢你还这么看重我。如果北京这边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我会常去上海看你们的,也欢迎你们来北京哈。你现在在的那个地方,是沪剧的发祥地,可以让柳枝多关注一下,现在地方戏也到了濒于灭绝的边缘了。“汪富贵对王树槐说道,语气很诚恳。

    

    王树槐挂了电话后,将汪富贵的话告诉了柳枝。柳枝低头沉思着,她想起在北京陌上柴桑的时候,小芹那时是陌上柴桑的文学顾问,写了不少语言类节目。

    

    那时候柳枝处处让着小芹,不管她对自己多么无礼,都一直对小芹客客气气地。不为别的,就只为柳枝觉得小芹是北大的高材生,文笔好、年轻、有干劲。

    

    当初,她见汪富贵和小芹在一起,还很不屑。渐渐地她知道了汪富贵是一片真心。后来,汪富贵又进北大读研究生,柳枝本以为小芹应该对汪富贵感觉满意了。谁想到现在,她不知该怎么评价,小芹是越走越远了,还是闯出一条新路了呢?

    

    在香港期间,柳枝按照老艺术家给的地址,在筲箕湾、将军澳等社区,找到了大轰炸时逃亡到港的老人,他们之中有祖籍上海的,也有人老家在宁波,现在都是香港的富商,他们听说柳枝要弘扬沪剧,老泪纵横。大哥王树槐被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动了。

    

    小芹得知歙县的纪录片获奖,是北大在国际名校图书馆做了推荐。她联系了汪富贵,说假期的时候回国,希望两人继续合作拍片,选题、选址都汪富贵说了算。汪富贵只轻轻说了一声:“好。”

    

    在香港,媒介自营比例颇高,合作模式通常以出资占比来决定话语权,限制相对较少。这种环境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大陆的戏曲,就是昆曲这样高雅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香港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这让柳枝既意外又兴奋。在铜锣湾,大哥王树槐和柳枝一起观看了来自无锡的剧团演出的昆曲《牡丹亭 惊梦》,香港观众对昆曲的热爱令夫妻俩感叹,观众沉醉于昆曲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表演中。

    

    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观众们被昆曲所吸引,不仅是因为其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极大地鼓舞了柳枝振兴戏曲的决心。

    

    大哥王树槐说:“可以让吕一鸣写些报道,推荐一些内地的着名演员和剧团。”

    

    “坏坏,你脑子越来越好使了。”柳枝笑得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