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三司会审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人“一见如故”,迅速热络起来,又聊了许久才散伙。
为了掩人耳目,裴观径直回了裴府,第二日才去了颍川公主府。
颍川公主这两天正心气不顺。
魏王和袁迁之间居然还真就静悄悄的,一点消息都不传,想抓个小辫子都抓不到。案子就更别提,时间过去越久,越找不到什么线索。
更可气的是,这两日官僚世家间渐渐流传起了清河县主杀人的阴谋论,这其中要是没有魏王的人在推波助澜,打死她也不信!
颍川公主只觉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她总不能把人全灭口吧?
就连重一些的震慑手段都不敢用,万一建宁帝觉得她做贼心虚怎么办?
好在侄子裴观带回来的是绝对的好消息。
听完裴观的汇报,她的笑纹又出现在了嘴角:“知微,你做得很好。”
她唤了人进来,附耳吩咐几句,那人领命而去。
颍川公主又道:“安安要是能学到你三成,我也不用成日为她操心。”
您天天忙于政务,倒也没见抽出多少时间关心安安......
裴观心里默默吐槽了一句,面上滴水不露:“婶母别这么想,我只是比安安虚长几岁罢了。安安冰雪聪明,等她再经历些事,必然大有长进。”
“但愿吧。”
颍川公主没再纠结这个话题,她问裴观:“你说,派人进停尸房一观,是否可行?”
她在大理寺倒也埋了暗桩,只是那人职务不高,做不了很多事。
裴观摇了摇头:“此举风险太大,万一被发现,可能会打草惊蛇,刺激他们彻底毁掉证据。我和符校尉商量后,都觉得不妥。”
“心有疑虑,进退两难。”颍川公主喃喃道:“魏王真是给我出了道难题。”
就算符陟云的证据能证明此案有疑点,但清河县主约见周通云是不争的事实,她的匕首也藏在了案发现场附近。
再加上无法控制的流言......
周信私吞军饷早就被查实了,只是建宁帝之前并不觉得与颍川公主有关。
那若是掺和进这个案子呢?
颍川公主早在建宁帝同意三司会审时就担心她是不是起了疑心。但凡建宁帝信了一星半点,不止是清河县主,整个颍川公主府都会有转瞬倾覆的危险!
建宁帝不怕儿女们争斗,甚至还隐隐鼓励这种行为,但她绝不允许任何 动摇国祚的行为。
颍川公主又不是什么两袖清风的义士,她之所以没敢对军饷动手,就是因为知道这是建宁帝的底线。
可是现在,一切似乎都已经晚了。
魏王根本没打算做一个天衣无缝的局,有疑点又怎么样,就算定不了清河县主的罪,只要勾起皇帝的疑心就够了。
早在清河县主决定约见周通云的时候,她们就一脚踏入了魏王的陷阱。
她不打算坐以待毙,但到底该怎么办呢?
颍川公主召来幕僚,讨论了起来。
-----------------
另一边,符陟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也许是旁观者清,在颍川公主还举棋不定的时候,她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方案。
但她不打算告诉颍川公主,她又不是幕僚。
借颍川公主之手出气,和帮颍川公主与魏王斗法是两个界限,符陟云觉得自己分得很清楚。
假如颍川公主失败了,而自己还没消气,那再从别的地方给魏王使绊子也一样。
-----------------
五月二十五,万众瞩目的百川书院谋杀案于大理寺明镜堂正式开审。
符陟云、韩照等一众人等都作为证人和嫌疑人被传召。
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两位少卿坐于高堂,颍川公主、魏王等皇室宗亲也出席旁听。
清河县主作为首要嫌疑人被带来,站在堂下。
惊堂木一拍,作为全权调查此案的主审官,袁迁率先发难。
为了方便众人理解,他将案发过程捋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
“经大理寺调查,清河县主与死者周通云约定,案发当天正午差两刻(11点30)在文渊阁旁的凉亭中见面。”
“根据百川学院学子韩照的证词及县主本人陈述,清河县主按照约定时间到达了凉亭,并在约一刻钟后(11点50)离开凉亭。”
“在此期间,清河县主和周通云的动向都无人可证明。”
“又一刻钟后(12点左右),韩照离开文渊阁,途径凉亭时发现周通云已经被利器割喉杀死,但伤口处的血迹还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