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秘色瓷之秘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皱眉,这人可真是,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身体,搞坏了还不得自己受罪。

    孟掌柜一边用手帕擦汗,一边笑道:“快来看,刚收了个唐代的秘色瓷碟。”

    “又是秘色瓷?”

    裴瑾瑜一惊。

    秘色瓷为大唐皇家专享,本身烧制数量极少,不在民间流传。

    兼之唐末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后有五代十国,宋金蒙古三足鼎立,及至大周,能够流传至今的越州瓷极品秘色瓷存世不多,一向是古瓷精品中的精品,鲜少有人出售。

    然而,短短数日,竟然有两件在小小的泰和县出现?怎么感觉那么不正常呢。

    孟掌柜走到柜台边,小心翼翼的从大袖中取出一个木匣,并从中取出一个直径约十三厘米的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瓷碟,放在桌面上。

    随后,边卷袖子,他边吟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似乎越吟诗性越浓,一首完了还不够,又来了一首:“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看着案几上呈浅绿色,釉面闪烁着光芒的瓷碟,裴瑾瑜呼吸重了几分,眼睛圆睁,这东西美丽的让她词穷。

    难怪孟掌柜要吟诗,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才气将这份美好描述出来吧。

    同以往看到的秘色瓷不同,这件瓷碟器胚轻薄,有几分后世骨瓷的质感,带着种脆弱纤细的美。

    色是浅浅的绿,将薄荷绿稀释十倍的那种。

    器形完好,没有任何磕磕碰碰,釉面光洁,像是从越州瓷窑里刚取出来一样。

    整体纯色,无字无花纹。

    “这,这也太美了。”裴瑾瑜喃喃道,只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无法精确描述自己的感受。

    王小惊呼道:“像是活的。”

    没说,这件瓷碟呈现出一种灵动感,像是正缓缓流动、被染成翠色的玉液,与以往那种死板的感觉很不同。

    “绝对是件宝贝。”哪怕没有留下任何印信。

    不少瓷器底部会留下印信,或是烧制的年代,或是烧制的名家,往往会作为断代及鉴定真伪的证据之一。

    “从哪里可以断定是秘色瓷呢?和以往见过的不太一样。”王小挠挠头,不解地看看孟掌柜又看看裴瑾瑜。

    如冰似玉,这曾是秘色瓷的特点之一。

    但数百年过去,随着工艺的进步,能达到这种水平的越来越多,比如汝窑钧窑等五大名窑基本都可以做到,更不要说今日景德镇的各大瓷窑了。

    仅仅从这一点来说,的确如王小所问,并不能断定这件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瓷碟是秘色瓷。

    “去取蜡烛!”

    孟掌柜哈哈一笑,命令王小。

    王小忙屁颠屁颠的跑去杂物房,取了根蜡烛回来。

    聚宝斋多用防火效果好的明角灯,蜡烛已很少用。

    “点上。”

    孟掌柜继续下令。

    王小将蜡烛插在烛台上,用火折子点着。

    裴瑾瑜不用命令,先是跑去关上门,又将透光的门窗拉上帘子。

    室内唯有一点烛火跳跃。

    “围上来。”

    孟掌柜冲两人招呼一声。

    “瞧这里。”他伸手一指瓷碟深腹内部,那里好像渗出一层水,盈盈如玉,在烛光下微微闪动。

    “哇!”王小惊呼出声,“还会渗水?”

    裴瑾瑜同样震惊,双眼死死盯着似盛了水的瓷碟,这是什么工艺?巧夺天工。

    “啪!”

    “什么渗水?!不学无术!”

    孟掌柜拍了下王小的后脑勺,“记住今天看到的这些。秘色瓷之所以被称为‘秘’,正是因为这层似水的效果。记住,这是秘色瓷独有的特征,其他任何瓷器都不存在。”

    裴瑾瑜恍然大悟,难怪孟掌柜无比确信自己的判断,感情人家早就找到了鉴定技巧。

    在没有各种检测仪器的古代,所有鉴定技巧都是一次次鉴宝时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堪称秘技,不会轻易传授给人,敝帚自珍者比比皆是。

    在这一点上,孟掌柜足够大气。

    别说是聚宝斋的掌柜就该教学徒,岂不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乎?

    这是靠真本事吃饭的人啊,裴瑾瑜敬佩的看着孟掌柜。

    若是没有金手指鉴字宝符,她估计自己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鉴定类似秘色瓷的宝贝。

    都说“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对着古玩也没什么不同。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鉴定技巧,便是对着宝贝你也认不出,只能眼睁睁看它溜走,落入识货的人手中,徒生羡慕。

    “原来这就是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