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1/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王氏性格内敛,不喜出头露面,尤其对于男女之事缺乏兴趣,唯一爱好是烧香念佛。她时常规劝丈夫皈依佛门,以释前半生杀戮之重。她不仅自己吃“十斋”(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十天吃素),还要求丈夫如此,言外之意王氏已经把不再生育的责任推到了继祖的身上。

    岂不知于继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这样要求他无疑是与虎谋皮,最后两人格格不入,几成水火。幸亏有了一个儿子,要不非把于继祖急出病来不可。

    于广源从记事时起就经常看到这样一幅情景:父亲在客厅里唉声叹气,母亲在里间佛声细细。

    王氏不是好妒之人,她时常劝丈夫纳妾,甚至再娶一位夫人也无不可,但是继祖碍于情面迟迟不这样做,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于广源八岁的时候。

    王氏为了让丈夫下定决心纳妾,向于继祖提出要带着儿子回老家凤鸣村居住。事已至此,于继祖只好同意,但是对于王氏带儿子回家,他还不太愿意。最后两个人让儿子自己抉择,从小就对父亲又敬又怕的于广源选择了母亲,这让母亲喜极而泣。

    在河阳老家,于家本来有一套宽五间的四合院,只是年久失修有些破败而已,除了房子,于家还有三十大亩土地租给别人耕种。

    于继祖自己先一步回到故乡,重修了四合院;接着,于继祖又出重价购买了一百大亩好地;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把本族中的成年男子召集到家中,特别把小时候揍他的几个人叫来,好酒好菜招待一番。——其实都是本族之人,年少无知罢了。

    总而言之,于继祖为妻儿打好了基础才让他们娘俩回老家居住的。

    其实在很久以前凤鸣村人就已经为本村出了于继祖这个能人而自豪了,这次继祖回村人们更是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再加上于继祖的殷勤款待,于是没有人不竖大拇指,整个河阳县都在传颂着他的美名,对于他的妻儿,人们自然高看一眼。

    于广源和他的母亲就这样重新在凤鸣村扎根居住,于广源长相随父,但是性情却同母亲如出一辙,生就一付菩萨心肠,深得村人的欢心。在本村私塾里就读了六年后,他开始务农,把租出去的一百三十多亩地收回三十亩,亲历稼穑。

    于继祖于老爷回到省城一心一意地经营着他的米行,他从河阳县城东村请了一个姓夏的管家,夏管家与于继祖很合得来,对于家真是无力不出,久之,两人遂成莫逆之交。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一时把买卖做得红红火火。

    光绪三十年,与继祖同做粮食生意的海右名商赵秉正被人做局陷害,被投入大狱,罪名是“通匪”——赵秉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屡次把粮食卖给土匪刘黑七。

    赵家一门上下打点,银子花得流水似的,无奈做局者必欲除掉赵秉正而后快,上下打点的结果是赵秉正判斩立决,没收家产,其余不问。

    因为和赵秉正是至交,所以在这个事件中,于继祖也使尽浑身解数。继祖做过游击将军,名声在外,海右一省的大小官员都很给面子。然而对海右日盛的匪患而焦头烂额的巡抚大人一定要借此机会杀鸡骇猴。

    行刑的前一天,于继祖在死囚牢里为赵秉正送行,赵秉正流着眼泪对继祖说:“贤弟的大恩赵某来世再报,我有二子一女,经此大难,家中一贫如洗,还望贤弟多多看觑。两个儿子已经成人,虽然目前困顿,但是以他们的能力必能东山再起;唯有小女放心不下,她自称非英雄不嫁,所以已至论嫁年龄,却没能如愿,赵某恳请贤弟让小女暂住贵府,如有合适的,请替我代嫁此女。”继祖含泪答应。

    赵家小女小名乞巧,学名赵小舟,芳龄二十有二,貌若天仙。诚如其父所言,此女大有男子胸襟,对那些浮浪子弟正眼不瞧,媒人多次为其做媒皆因她看不起男方而

    作罢,且自言:“宁可老死家中,不嫁凡夫俗子。”

    赵小舟大于广源两岁,小时候经常来于府玩,继祖夫妇很喜欢她,经常逗她开心。

    有一次于继祖当着广源的面问她:“巧儿啊,愿意不愿意给广源当媳妇啊?”夫妇两个人等着看她羞得满脸通红,谁知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愿意。”夫妇两人哈哈大笑,倒是把广源羞得恨不能找个老鼠窝钻进去。

    每次来于府玩,她都缠着于叔叔教她武术,有时候继祖被她缠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舞弄两下少林棍,简单的几个把式就把她惊得杏眼圆睁,樱桃小口久久不能合上。在她的心目中,于继祖就是个大英雄。

    赵秉正伏刑后,继祖拿出一部分钱安排赵氏两兄弟起居,然后把赵小姐接到家中,买了两个小丫头侍候她。

    进于府对赵小姐来说是轻车熟路,没有一点不适的感觉,但是她知道,这绝不是长久之计,她现在最紧要的事是快把自己嫁出去,免得拖累于叔叔。但是继祖托媒人给她提了几次亲,她却还是一个也没有相中。一年过去了,她的心里也是越来越着急,无奈之下她竟然想到了求卜问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