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长平之战,众将的猜疑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区。

    赵国此举,对于秦国无疑是巨大的侮辱和挑衅,恼羞成怒的秦王选择征讨赵国,赵国也派出大量军队,双方在长平地区展开了紧张的对峙。

    迫于秦军强大的战斗力,赵军当时的统帅廉颇采取防御策略与秦军做消耗战。

    由于长平地区远离秦国国土,漫长的运输线导致其补给困难,在经过了长达三年的对峙之后,秦军的后勤保障开始逐渐不支。

    随后秦国改变策略,换上了当时秦军著名的将领白起。

    而白起被换上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

    “长平之战?”

    “当时我亲国如此强大,韩王只能退让,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让朕不解的是,上党地区的居民,宁愿归于赵国,却不肯归入我秦国,这是为何呢?”

    始皇帝嬴政想不通这一点。

    那赵国,也不是他们的本国啊。

    再说了,韩王都妥协了,这些居民还在坚持,这有什么意义呢?

    投奔到赵国,赵国就能好好保护你们了吗?

    答案是不能。

    秦昭王的脾气如何,始皇帝嬴政他很清楚。

    这个一个野心不亚于他的人。

    秦昭王的脾气更是倔强。

    他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

    上党地区被他盯上了,肯定是会被他收下的。

    不管多久时间,上党地区都会是他的囊中之物。

    韩王都妥协了,你一群土著居民还敢反抗?

    竟然还敢加入赵国,赵国也有那个胆量接纳他们。

    这种举动,这不是挑衅秦昭王是什么?

    而这样做的后果,无非就是秦军大举进攻罢了。

    最后倒霉的是谁?

    还不是这一群上党地区的居民。

    赵王会不惜一切代价守护他们吗?

    显然不会。

    李世民也很不理解他们这种行为。

    李世民看到这里,忍不住吐槽道:“识时务为俊杰,这个道理难道他们不明白吗?”

    “韩王哪里有实力和秦国硬碰硬?”

    “包括赵国,在秦国面前,虽然有点强大,但那也只是有点罢了。”

    “为了一群上党地区的居民,和强大的秦国结怨,这真的值得吗?”

    “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他们不明白吗?”

    “朕在玄武门之变后,朕的大唐还不是太强盛的时候,遭遇到东突厥的进攻,朕是怎么做的?”

    “朕和他们签订渭水之盟。”

    “这被世人诟病,但他们哪里知道,当时敌强我弱,若是强行开打,对谁最不利?”

    “一时的失败不算失败,只要铭记于心,刻苦奋斗,总有成功的一天。”

    “后面朕不是把面子找回来了吗?不仅把吉利小可汗抓来长安,还让他给朕跳舞。”

    “朕从不在意事情的过程,只在意事情的结果。”

    李世民说的没错,当时突厥攻至距长安仅四十里的泾阳,京师震动。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

    而对方呢?

    兵力非常之多。

    双方是有差距的。

    这个时候大唐如果选择和突厥硬刚,这对大唐是不利的。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

    突厥兵后来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

    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没有谁是常胜将军。”

    “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成功。”

    “若是当时上党地区的居民明白这一点,不做出投奔赵国惹怒秦昭王的事情,他们也不会落得如此凄惨的地步。”

    …………

    白起上任怎么做的?

    刚刚接任的白起就是“上任三把火”。

    第一件事,便是开始在赵国境内散布廉颇的谣言,并花重金收买赵国的权臣,最终迫使赵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而这也为之后赵国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赵括年纪轻轻,根本不熟悉战场,更多的还是依靠兵书学习行军作战,结果落得惨败,这也是“纸上谈兵”的由来。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面对秦军的挑衅,赵军一改之前的防守态势,一味寻求与强大的秦军所决战,最终反而陷入了秦军的包围之中。

    数十天的包围使赵军精疲力尽,弹尽粮绝,促使四十多万赵军选择了投降。

    “哈哈哈,这个赵括,和李景隆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