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边令诚的暗示 第(2/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无思无为、顺心自然,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爱情的滋润。

    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加看重他的皇位,容不得任何人有半点不臣之心,太子之位到现在还空着,不说朝中大臣,就连市井百姓都看出来了,这位坐了四十一年皇帝的大唐天子,压根就不想有后继之人。

    因杨玉环的大姐秦国夫人忽然病逝,杨玉环要参加她的葬礼,原计划新年后才从温泉宫返回的李隆基也不得不提前归来,这两日,杨玉环忙于家事,无暇陪伴李隆基,百无聊赖之际,李隆基又踏入了数月未进的御书房,翻翻各边关岁末报功的奏折,听听各州县天下安泰的报喜,这也是他乐见乐闻之事。

    今年最让他开怀莫过怛罗斯大胜,足足让他欢喜了一个月,尽管不少人都拿李清杀葛逻禄人之事发难,但李隆基还是力排众议封李清为尚书左仆射,尤其让他欣慰是李清洞察圣意,勒令西域诸胡年年到长安朝贡,看来让他取代高仙芝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李隆基心情愉快,他随手拣起一本奏折细细翻阅,但不知不觉中,他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陛下,边令诚昨日回来了,可要见他?”高力士一边站在门口低声请示,一边偷偷扫视李隆基手中的奏折,李隆基几个月没到御书房来,所有奏折都是他代为批阅,关于财政拮据、民生艰难的奏折他早已处理,只捡了些喜悦之事放在案头,但此时李隆基手中的奏折他却有些陌生,似乎自己并没有看过。

    高力士的目光迅速向后一扫,鱼朝恩的头立刻不自然地低下,高力士心中微微冷笑,日久见人心,此话果然不假,自己稍一疏忽,便有人钻了空子,而且还是自己刻意培养的接班人。

    ‘砰!’一声,桌上的茶杯惊得跳了起来,杯盖掉在地上,却没有碎,滴溜溜在地上转着圈子。

    “高力士!”李隆基忽然厉声喝道。

    “老奴在!” 高力士的背心一下子湿透了,恐惧来源于他对那本奏折的无知。

    “发生这么大的事,你竟敢隐瞒于我。” 李隆基将奏折摔了过来,怒不可遏地用中指关节狠狠敲着桌子:“你自己看看!你看看!”

    高力士战战兢兢拾起奏折,首先落入眼帘是此奏折的上奏人:安禄山,他再翻一页,看到了‘李献忠’三个字,他大脑里‘嗡!’得一声,这几个月最害怕之事终于被揭出来了。

    李献忠,原名阿布思,铁勒九姓胡(不是昭武九姓)的首领,开元初年被突厥默啜可汗打败,内附唐朝,天宝元年正式投降大唐,在李林甫的全力保举之下,被封为朔方节度副使,天宝六年,李隆基本想升他为河东节度使,却被安禄山挤掉,从此与安禄山结仇,二个月前,他奉命与安禄山共讨契丹,但安禄山却按兵不动,李献忠无援大败,因害怕朝廷责难,便归逃漠北,其手下数万逃散的精兵皆被安禄山收编。

    李献忠叛逃,事情虽大,但还不至于到让高力士压下不报的程度,关键此事涉及到了右相李林甫,李林甫不仅全力推荐他,而且私交甚密,李林甫儿子也在其手下为官,如果李隆基追究此案,李林甫的把柄便出来了。

    高力士是深知李隆基的心思,天宝八年,李林甫在绝境中能翻盘,除了杨国忠自己处事不当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李隆基没有被抓到他真正的把柄,但此回却不同了,当年李适之被贬黜,不就是李林甫死抓住柳升案不放,先牵出了京兆尹韩朝宗,再利用韩朝宗扳倒了李适之吗?当时他李林甫还在朝堂中大喊,‘朝官获罪,荐者焉能事外!’

    如今,他李林甫的把柄出来了,一直冷眼旁观的李隆基焉能放过他,尤其是现在,杨国忠从州县历练回来,正是李隆基想动李林甫的时候,安禄山便凑趣地送来一个枕头。

    果然,李隆基的怒气忽然平息了,他象是想到了什么,眼光闪烁,慢慢地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回头对鱼朝恩吩咐道:“去!将杨国忠给朕叫来。”

    停了一下,李隆基便将此事暂时放下,想起适才高力士之言,边令诚回来了,这也是他急着想见之人,他瞥了高力士一眼,冷冷道:“去把边令诚给我找来!”

    高力士见李隆基去找杨国忠,心中暗暗叹息,此关李林甫难过了,但他已经瞒报在先,手就不能再长了,便低头应了一声,匆匆去了。

    房间里很静,李隆基眉头紧锁,右肘支撑在龙案上,轻轻按揉着太阳穴,这一年多来他听了太多的好消息,西域大胜、盐税满库,但今天突来的消息却一下子将他敲醒了,天下并不太平,很多人、很多事都在隐瞒着他,甚至包括他最信任的高力士。

    李隆基忽然心烦意乱,其实他也知道天下并非总是歌舞升平,做了四十一年的皇帝,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治理江山的难,一个土地问题就困扰他几十年,诏书不知下了多少,都沦为一纸废文,还有军费,这几年自己手上批出的军费有多少,数都数得过来。

    关键是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理政,他更关心的是他的皇位,越到晚年,他的警惕性越高,高祖、太宗、高宗、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