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被区别对待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一个地方,两个世界。www.depulinong.com”听着曹子建的这番话,姜祥云的拳头不自觉的紧了紧。
说到租界,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这是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肆意扩大在华特权的产物。
其实不然。
最初租界的设立,还真不是那些列强强加给华国的,而是腐朽的清政府主动要求的。
跟所谓的伪满洲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在1842年的时候,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对洋人开放了淞沪,粤省等多地作为通商口岸,并允许他们在华居住。
只是,清政府害怕洋人和华国百姓接触过多,于是要求“华洋分处”。
这会,也不叫租界,而是叫‘居留地’。
直到1847年,才开始出现‘租界’的说法。
因为当时,洋人居住,经营的场所,都是向华国租借的,是需要支付租金的。
而刚开始的淞沪租界面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又是市郊荒野,也没什么人,所以早期淞沪租界是非常萧条的。
直到1860年。
太平天军来到江南一带,大批逃难百姓涌入了淞沪租界。
原本,洋人领事当局是准备跟清朝的‘上海道台’商议,怎么驱逐这些华人离开租界。
只是还没等他们进行商议呢,率先遭到了在淞沪那些老外商人的强烈反对。
根据老外商人们的说法,他们来华就是为了图财,现在租界内好不容易有了人气,市面也繁盛了,为什么还要将他们赶出去?
自此,租界开始打破了“华洋分处”的规定,开始了“华洋杂处”。
不仅人口越来越多,经济也越来越发达。
只是这人多了,原有的租界面积就那么大,压根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于是,淞沪公共租界、法租界当局就打起了扩张租界的主意。
他们开始违反租约,在租界以外“越界筑路”。
通过修筑公路、设置经查的手段,将靠近租界的边缘一带发展为“准租界”。
这也就是的淞沪租界的面积越扩越夸张。
从最开始的一千多亩,硬生生的被他们扩充到了好几万亩。
要不是后来五卅运动的爆发,恐怕淞沪就要从租界变成殖民地了。
不过有一说一,后来的租界确实侵犯了华国的主权,但同时也将西方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到了淞沪。
像华国最早的马路、电灯、电话、自来水、煤气、汽车、电影等等,都是最先在淞沪租界出现。
这对于淞沪百年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走吧,先找个落脚点。”曹子建招呼了一声金不焕和姜祥云。
金不焕闻言,连道:“曹老板,你等我一下。”
说完,他便将目光看向黄烟烟,开口道:“黄小姐,您看,我们已经将您给安全护送到淞沪了,那报酬是不是可以给我们结一下了?”
听到金不焕这话,曹子建才知道原来还没结清‘雇佣费’。
“可以。”黄烟烟点头:“不过能不能再麻烦你们一件事?”
“黄小姐,您先说事。”金不焕道。
“再护送我一段路。”
“到哪去?”
“南京路。”
这一次,金不焕没有贸然答应,而是扭头看向曹子建,询问起他的意见。
毕竟来的时候是顺路的。
但到了淞沪之后,他并不知道曹子建的安排。
看到曹子建冲他点了点头后,金不焕才开口道:“可以,那咱们走吧。”
其实,曹子建也想去南京路那边看看。
毕竟那可是淞沪最早建立,也是最热闹的一条商业街。
说不定,能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商铺也说不定。
随即,四人在码头附近找了四辆人力车。
这会,公共租界和华界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流动限制。
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是能随意进出的。
所以,随着人力车进入公共租界区域后。
车子就不再颠簸了。
因为租界内的路并不是煤屑路,而是平坦的柏油路。
金不焕和姜祥云仿佛刘姥姥进大庄园一般,盯着街道两旁的建筑,看得是目不暇接。
那是一栋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繁复精美。
主要经营着本土商业和娱乐业。
奔跑在路上的人力车,更是一辆接一辆。
时不时的还能看到黑色轿车跟自己擦肩而过。
甚至,还有有轨电车的存在。
除此之外,路上的老外也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