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平宁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我去给你拿件衣裳。”
“谢谢大娘,一会儿我哥哥来了,我一定让他好好谢您。我们刚卖了宅子,很有钱的。”
“唉。”大娘本走出去了两步,听罢皱着眉,回头叹了一声气问,“如果他不回来了呢?”
“不可能,他一定会来!我只有这一个哥哥,他不会抛下我的。”她抱着胳膊,心想确实很冷,要不是常年习武体质好,真得得风寒。
“姑娘,听我一句劝。”大娘苦口婆心道,“如果他真想带你走,就不会让你拿着行囊在这儿,再说他都驾着马车了,带你去哪儿又不费劲,扔在路边算怎么回事。”
“他说会来,就一定会来。”
大娘劝不动她,走入牌坊左前方第二户人家,过了会儿一手端着热汤,一手拿着件陈旧干净的披风给了林敛熙。
“这是我女儿的旧衣,她嫁人了穿不上,姑娘别嫌弃,是干净的。”
林敛熙心中一暖,“多谢大娘,好人有好报。”
“唉。”大娘也不多劝,看她把热汤喝完,就拿着碗回了自己家中。
此后三日,林敛熙都如块顽石一般立在牌坊下,平宁村正对着官道,每日不知有多少人看见她呆呆站在这儿,偶有人来和她说几句话,村里的或是途经此地讨口水喝的,来劝上一劝,可都无功而返,渐渐也就没有村里人再费这番事。
从和他们闲谈的只言片语中,林敛熙也明白了为何村里尽是老人与女子。
平宁村民原是世代耕种过活,战火纷飞时,村民逃难离开,等战乱平复,连续三年农田长出来的庄稼都无法入口。
村里人心思活泛,不少结伴去外地谋生,从初时的苦力活到现在发展成了四处做生意,眼下刚入了冬,正是忙碌赚钱准备过年的时候,又有幼子在黎州城读书,所以村里自然不剩多少人。
似乎还不错。
来平宁村的三日里,林敛熙凭这几日的观察与打听,确定了牌坊右侧最靠近农田的那个小院无主。第三日下午,她趁还回大娘披风的空当,向她打听了甲长身在何处。
大娘仔细讲给她,怕她不明白,又拉着她的手站在大路上,指给她看,神色认真,丝毫没有发现钱袋里多了银两。
随后,林敛熙找甲长说明因由,将那院子暂时借来栖身,并在当晚将小院位置与一颗石子放在了关崖家的窗框下。
从此开始守株待兔。
因为坐在小院门口就能看见平宁村口,她不再去牌坊下扮顽石,换为坐在门槛上,撑着下巴傻等。
如此一来,又有更多经过这条官道的人看见了她。
也不是没干正事,平宁村里男人少,偶有偷鸡摸狗的出现,被她在暗地里连抓了几个。比这在严重的事倒是没见过,程闻记说黎州治安好,在平宁村大致是真的。
又过了几日,天降暴雨,天气骤然冷的刺骨,戏做得差不多,她开始不再出门,留在屋里看从关崖那儿拿来的地方志,让村民淡忘她的存在。
好巧不巧,在某一本县志的旮旮旯旯里,她发现了曾与顾知攘讨论过几句的女子出嫁事宜——
“元成八年,外乡子入赘刘家。刘家女破晓出嫁,锣鼓喧天。此不为吉时,故而受阻。刘家女答:‘破晓之时,昼夜交替,阴气散尽,可保子孙满堂。’次年,刘家女果真诞下男婴,此事一出,效仿者日增,渐渐流传甚广……”
后面的和林敛熙知道的差不多,但所谓“外乡子”还是头一次见着。所以,这个习俗是外乡子传来的,还是刘家从哪里听来的?
她一目十行,将手头上几本县志迅速翻了个遍,没有找到第二处记载,但却有了另一个想法。
县志是十年前修订的,既然‘效仿者日增,流传甚广’,若真的有用,应不会只有寥寥几语。
破晓锣鼓喧天,刘家敢闹出这么大动静,底气是什么?
她揉揉额间,遽然觉得顾知攘在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