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进阶知识 第(1/1)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虽被迫随占内侍学了一载学识,两世的心智,早已于一年前自行揣摩,将那些文字识得通透。www.yixianwx.com只因本身乃六岁稚童,若无师承,骤然识得文字,难免惹人猜疑。故而,他只得隐忍心中所知,随占内侍学一年。
这一年间,朱慈烺涉猎广泛,无论是那古籍之中的象形文字,还是那铭文、符文,皆被他一一领悟。他仿佛天生便与这些文字有缘,只需一眼,便能洞悉其中奥秘。
此后崇祯经常让朱慈烺陪侍身旁,那日,崇祯帝携朱慈烺临朝听政,朝毕之后,崇祯帝一如既往地提出考校,问询朱慈烺对于朝中诸事的见解。
朱慈烺微微欠身,目光如炬,朗声道:“父皇,儿臣近日见那山陕两地灾民流离失所,心中甚是忧虑。朝中大臣因此事争吵不休,儿臣斗胆,欲陈浅薄之见。”
崇祯帝闻言,眉头微展,颔首道:“吾儿但说无妨。”
朱慈烺继续说道:“儿臣以为,救灾如救火,刻不容缓。应速派官员前往灾区,核查灾情,安抚民心。同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以解其燃眉之急。至于朝中大臣之争吵,儿臣以为,皆因各自立场不同所致。然国之大计,应以民生为重。望父皇明察秋毫,以大局为重,早日平息争吵,共商救灾之策。”
言罢,朱慈烺目光炯炯,等待着崇祯帝的回应。朝堂之上,众臣皆静,皆在聆听这少年储君的见解,心中暗自思量。
崇祯帝龙目微眯,望着眼前这少年储君,心中暗自思量。朱慈烺微微欠身,目光坚定,缓缓开口:
“父皇,儿臣以为,赈灾之事,非一日之功。朝廷虽多次对山陕两地进行赈灾,然灾情却屡有反复,此乃治标不治本之策也。儿臣斗胆,欲陈几策,以供朝中诸公品鉴。”
“其一,朝廷应加大力度,兴修水利,以防灾情再次发生。那山陕两地,地势起伏,河流纵横,若能筑堤防洪,开渠灌溉,定能减少水旱之灾。”
“其二,朝廷应鼓励百姓耕种耐寒耐旱之作物,并派遣农官前往指导,以提高百姓的收成,增强其对灾情的抵抗力。”
“其三,朝廷应设立专门的救灾基金,以备不时之需。每当灾情发生,便可迅速调拨银两,购买粮食、药材等救灾物资,以解百姓之困。”
“其四,朝廷应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与考核,确保赈灾银两与物资能够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而非被贪官污吏所侵吞。”
言罢,朱慈烺目光炯炯,等待着崇祯帝与朝中诸公的回应。朝堂之上,一片寂静,众臣皆在细细品味这少年储君的见解,心中暗自思量其可行性。
诸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赞叹:“这少年储君,果真是天资聪颖,见识非凡。其言辞之间,尽显忧国忧民之心,实乃大明之福,社稷之光啊!”
崇祯帝听闻朱慈烺一番见解,龙颜大悦,心中暗自赞叹:“吾儿朱慈烺,见识果然不凡,真乃朕之麒麟儿也!大明有望,大明有望啊!”
“父皇,儿臣所言,皆为肺腑之言,望父皇恩准,让朝中诸公商议一二,再行定夺。如此,方能集思广益,共商国是,为大明之未来,谋得更为妥善之策。”
“从赈灾争执,转而落到钱粮之上,更有甚者,竟提出将山陕两地灾民迁走之策。”
附议“灾民流离失所,已是不幸,若再将其迁往他处,无异于雪上加霜,徒增其苦难。”
附议“那山陕两地灾民,皆是大明子民,岂能视若无睹?”
附议“朝廷应速速筹措钱粮,加大赈灾力度,同时兴修水利,以防水旱之灾再次肆虐。”
附议“诸位至于迁民之策,还是莫要再提了,以免伤了民心,失了天下。”
朱慈烺看着像,“诸公且听我一言,汉唐盛世,亦有灾情肆虐。如那贞观二年,京师地区大旱,发生蝗灾。唐太宗食蝗虫以救百姓,又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此乃帝王爱民之典范。
宋朝之时,灾情更为严重。朝廷将“招募饥民为兵”作为一项国策,救灾手段由单向的抚恤救助,转变为集赈济、徭役、募兵为一体的综合举措。此举不仅救活了无数百姓,更增强了国家之兵力,实乃一举两得。”
朱慈烺目光如炬,环顾四周,见众人皆凝神倾听,便继续说道:“吾提议,以廷推选朝中德高望重或威望卓著之士,统领灾民。可将灾民聚于一处,以工代赈,令其修筑水利,筑堤防洪,开凿沟渠,既解燃眉之急,又兴利除弊,实乃一举两得之策。再者,亦可将灾民分散至各地,就近安置,令其探寻矿藏,开采资源,以逐步削减灾民之数,使其安居乐业,岂不美哉?”言罢,朱慈烺微微颔首,神色间尽显其忧国忧民之心。
群臣纷纷颔首,齐声道:“臣等附议!”其声如洪钟大吕,响彻整个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