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命运老人的门牌号(中) 第(2/5)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做出一份四平八稳的“安全答案”。

    顶级画廊的营销公关团队,是非常非常专业的。

    应付采访和媒体,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就是这些人的日常工作。

    他们能把喝完的空啤酒饮料罐子,吹的天上少有,地上全无,靠在报纸上写评论软文,营销的像是圣诞老人用过的似的。

    他们也能为艺术家在面对新闻镜头时,尽可能的避免任何“伦理”风险,从环保、海平面上涨到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意大利披萨里应不应该加菠萝,全部都说一遍,仔细想想,又仿佛什么都没有说。

    对于顾为经来说,这当然不是最好的应对。

    不。

    这甚至不是一个好的应对。

    没有人是傻子。

    普通的观众不是,底下的组委会嘉宾和艺术展评委不是,《油画》的采访团队更不是。

    顾为经是不是在逃避问题,他是不是在回避造假争议的焦点,是不是在那里敷衍了事。

    每个人都很清楚。

    观众会走,评委会睡觉,会玩手机,会在群里和朋友怒骂“p”,《油画》的采访团队也会很抓狂。

    但也就如此了。

    宛如顾为经刚刚说的那句玩笑话——“这里没有老虎钳。”

    伊莲娜小姐性格再凌厉再强势,言辞再锋利,她毕竟也只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人。

    顾为经真的铁了心了在那里活稀泥、打太极、发挥杨老师传授的滑不溜手的油乎乎大法。

    她总不能真从哪里摸出把钳子来,捶爆这家伙的狗头,从对方的嘴里掏出她想要的答案吧?

    也许。

    顾为经会给《油画》团队留下了极差极差的印象分,在人家的采访专栏里不可能写几句好听的话。

    然而——

    如果这场采访真的隐藏着未知的大坑。

    比起一朝不慎,在坑里摔死,跌的身败名裂。

    这也一定不是最差的结果。

    如果有后悔药。

    布朗爵士肯定相当后悔,没有在欧洲美术年会上打打太极,油一下啥的。

    他就是太实诚,太得意,在人生的最高点,神采飞扬的说出了些心里话,才被伊莲娜小姐当场啪啪啪把脸都抽肿了。

    艺术类“考古”论文就这样的,个人主观推测的内容太多了,它很难像物理学研究一样,做复现实验,从而百分之百认定某个论点是正确的。

    同理。

    除非你真的能找到铁一般的作假证据,拍在人家脸上,把他彻底锤趴下,否则……也很难百分之百的认定某个论点一定是错的。

    正如酒井胜子告诉安娜——

    无论他们的论文看上去有多少疑点,这都是历史所留下的空白,很遗憾,没有人能再回到1878年的那个雷雨夜,去问问画下这幅画的女画家了。

    但是。

    这种无聊而冗长,让人困的想要睡觉的对谈会,就像那些毫无波澜,情节起伏的电视连续剧,或者一个音从头弹到尾的音乐剧演出一样。

    对于所有观众来说,一定是最差的“表演”。

    对于新加坡双年展的主办方来说,也是最差的。

    以他们的立场角度。

    无论是顾为经表现神勇,舌战群儒,打破了所有质疑。还是顾为经被抓住了猫尾巴,被《油画》的采访团队喷的哑口无言,面容苍白,摇摇欲坠。

    它都会是一场经典的“对谈”节目。

    后者甚至没准是能载入双年展史册的经典对谈,话题度甚至能炒个好几年。

    但要是顾为经在上面问东答西,根本不正面和主持人对话,或者很“无聊”的对话。

    那么,组委会得到的,便只是一团垃圾。

    艺术双年展从某一特定意义上说,有点像那种电视综艺节目。

    它们是很需要流量的。

    流量代表着知名度,代表着文化影响力。

    游客多,甚至也代表着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有着更好的拉动作用。

    功利点说。

    游客多,话题度大,就代表着“展览”成功,有了这样的履历,策展人也许就能下次得到更多的经费,去办更大的展。

    英雄打破质疑、小丑被揭破本来面目——都是好的采访。

    什么东西都没有——才是真正的灾难。

    那样的话,组委会和《油画》团队的心情,大概就像那种综艺节目播出后,发现后台收视率被直接干下去5个百分点的主持人。

    抓狂极了。

    顾为经把衬衫拿起来,微微挑了挑眉头。

    衣服被画框压的有点皱了。

    他一边思索着要不要找个熨斗,在去今天晚上的艺术家晚宴以前,把衬衫和正装全部都压一遍,一边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