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学“八三”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曾云丽副所长带着一大队的李明楠副大队长到山东“八三”劳教所学习人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专门带回一盘录像带,是“八三”所制作的专题片。www.jingsige.com
冷所长下令,所有没有值班或紧急公务的科室、大队人员,集中到所会议室观看录像专题片,而后听曾副所长和李副大队长汇报参观学习的实际情况,然后安排两个下午的时间分科室、大队进行讨论。
可是,结果却不理想。冷所长到各科室、大队检查学习讨论情况,能集中坐下来认真进行讨论的,很少很少,搞得冷所长自己很尴尬,脸色极度难看。
所里干警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经济状况不好造成的。学习播放专题录像片,所里连部录像机也没有,也不敢拿钱去买,是组织学习的办公室昌主任从私人那儿借了一部录像机,又让李勃和王田耕把所里唯一的大彩电抬到会议室,才让大家看完完整的一部录像片。
等看完录像片、听完汇报,李勃和王田耕刚把电视机从会议室抬回生产科,曾副所长就跟着追了过来。
曾副所长捉急地说:“小李,你赶紧去会议室,把那盘录像带取出来。咱好不容易从山东‘八三’所购买的这盘录像带,也不能就看一次,随着还录像机就赠送给机主了。”
录像机也就那一排几个按键,因为是进口的,全是英文,看起来很费劲,没几个人能看懂的。
单凭李勃的英文水平,这几个按键的意思是可以看懂的,但就是不知道如何能把录像带从录像机里拿出来。
常言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就说这小小的录像机,结构很简单,操作也并不复杂,可是却难倒不少人。
因为现在这种消费水平之下,能买得起录像机的家庭可谓凤毛麟角,不会玩录像机,自然不算稀奇。
曾副所长跟着上楼,来到会议室,看李勃研究那几个按键,在身后说:“刚才我和冷所长都怕给人家弄坏,也不敢乱动。”
李勃说:“我也没有操作过录像机,但看这几个按钮,也搞不清楚如何把录像带取出来。我记得我们鄂金平副科长家里有录像机,问他一下取带应该是易如反掌的。”
曾副所长说:“小鄂啊,今天这一天可都没见他人影,恐怕远水难解正渴。”
这时,有人找来了内卫队的马喜林,他说:“没有电是不能把录像带取出来的。公安上查黄色录像带,都是先关掉电源。”
李勃原先也考虑到没电可能不行,但确实不能肯定。听了马喜林的话,得到启发,把录像机就近抱到总机室,接上电源,用手轻轻一按“quit(退出)”方块键,录像带哗一声就自动出来了。
再好的书面学习都不如亲自实践,就像这学习“八三”所的先进经验,为什么学不好?
李勃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就所里目前的状况,好像大家对学什么都没有积极性,关键是纪律松弛,领导抓的不严。
“八三”所之所以能在全国做到首屈一指,关键就在于有一个善于开拓、勤俭持家、热心事业、有能力有作为的领导班子。
领导抓得严,指挥布置有方,真正花费心血忠诚于党的劳教事业,各项工作严格按标准执行,才使“八三”所成为全国劳教战线学习的榜样。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观看录像专题片,听取曾副所长和李副大队长的汇报,与大家一起热烈讨论,李勃认为,要学习“八三”所的先进经验,首先要学习的是“八三”精神。
拨开岁月烟尘,回望苍茫来路,伴随着共和国奋进的脚步,SD省第一劳教所(以1958年8月3日为建所纪念日,俗称“八三”)已经走过了32年的风雨历程。“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八三精神”在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洪流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和元素,但流淌在“八三人”血脉中那种忠诚担当、敢于创新、永争一流的精神气质始终未变。
其次,要学习“八三人”创业担当、战天斗地的实干作风。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那时的“八三”,更是一片荆棘密布、杂草丛生、土地贫瘠、野兽出没的不毛之地,物资极度匮乏、环境异常恶劣。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八三人”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没有办公场所,就借用煤井房、修缮废弃屋;没有地方住宿,就搭席棚、挖土坑;没有被褥枕头,就茅草铺床、砖当枕头,正是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热忱,“八三人”硬是在人烟稀少的穷山沟里建起了一所初具规模的管理教育场所。那个年代搞建设,基本靠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自筹资金。“八三人”在缺乏设备、工艺、参数的情况下,靠着肩挑人扛、锨挖筐抬、土法上马、联合攻关等生产科研方式,先后生产出单晶硅、硅碳管、晶体管等国家尖端产品,填补了40余项国内省内空白,许多产品应用于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原子弹、核潜艇等重大国防科技项目,多次受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