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百家争鸣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杨木锻造而成,外围用着青铜包裹着,马车有着四个车轮,一匹马拿着前进着。在四周有一些侍卫拿着干戈,短剑,盾牌等,护卫在左右,警惕的看着四周。

    大约是有百人之多。

    马车的帘子轻微打开,似乎有人在窥视着外面,只是看了片刻就是合上窗帘,一切回归平静。

    “又要去上学了!”

    马车中,赵政思索着。

    春耕结束,他也要回到学宫继续求学了。

    周朝之法,每二十五家为一闾,设立“塾”,每五百家为一党,设立“庠”,每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

    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施教的过程。

    经历九年的教育,初步成才。

    有资格加入这类官学,至少属于大夫阶层。

    至于底层的奴隶,黔首,庶民等,皆是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教育。

    直到孔子时代,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官学对教育的垄断,教育开始下移,从士大夫阶层下移到普通的士人。颜回看似贫穷,可也有五十亩地,有姓氏,曹姓颜氏,属于没落的贵族,属于士人阶层。

    至于平民黔首等等,却是无缘求学。

    经历春秋动乱,又是战国征伐后,有所损益,赵之学宫在变迁着,一方面有着传统的周朝官学特色,一方面又是融入私学的特色。

    在赵之学宫当中,有着赵国权贵子嗣,在那里学习六艺;也有普通的士人,没落的贵族前去蹭课,听着讲学。

    老师们也不驱赶,在讲述着课程的时刻,也不断灌输自己的私货,借古讽今,批判社会,骂这个君王,批判那个君王。

    孟子直接开骂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

    梁襄王听后,也只是笑一笑,权当没有听道。

    可若是在后世君王,早就以大不敬罪,诛杀孟子,杀其九族。

    这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