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争相求娶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着这样的她,陈括苍稚嫩的脸庞流露出松气的神色,不由得感叹,还是思绪简单的阿姐好哄,连伤心都不会太久。
她们在棚子里闲话的一会儿,魏家的下人已经要告辞了,久留不便,况且她家中能给的吃食实在比不得他们去县里的好。只看魏家婆子穿金戴银的模样,也清楚人家素日里就是吃喝都精细的。
但不知为何,却留下了七八个镖师。
十数人的镖师分作两路,一路跟着魏家下人走,一路留在了陈家。
他们有的站在土墙那,有的站在木棍藤蔓围的栅子前,还有几人席地而坐,应该是轮着站。
魏家能寻的镖师,便不会太差,一个个正当壮年,身强力壮,不说话光杵那就像煞神,吓得人面色发白。
陈元娘也很难放开手脚,总觉得不自在。
但阿奶怎么想的她可不知道,也不敢当着人前的面去问。
不过,她还得干活,因为到了午食的时辰了。尤其是家里现在多了七八个壮汉,而且米缸已经见底了。若是平日,无非是把挖来的野菜全洗净扔进粗陶锅里炖煮,再把自家种的萝匐剁块扔进去煮,凑合凑合便是一顿,虽说难吃没油水,好赖饿不死。
可这样的伙食对那些练武的镖师来说便不够了,何况人家还算是客。
因而王婆婆给了元娘六十文钱,让她去三娘家里换一斗米。三娘家种的地多,收的米也多,应当还有余粮,不至于像她们家已吃完了米,只等着收成的时候饱腹。
那装满铜钱的竹筐已经挪到了王婆婆的屋里,元娘站在门前听着阿奶数钱时铜钱碰撞的音,眼前浮现的就是那一大筐的铜钱,莫名紧张得咽口水。
她真切感受到自家的富裕了。
阿奶买米从来是一升一升买的,还要长吁短叹,心痛捶胸,夜里翻身的呀吱声穿过薄薄的土墙,清晰传进元娘的耳里。
她家什么时候这么大手笔过?而且六十文,对满满一筐的十贯铜钱而言,连皮毛都不算。还别说有那一千贯的交子在呢。
家里,当真是不同了。
陈元娘震撼得好半晌回不过神,好不容易惊醒,攥着沉甸甸的钱袋子就想小跑去三娘家,被阿奶给喊了回来。
“蠢丫头,脑瓜子落哪了?米袋子都不知道拿。”
元娘恍然大悟,“哦”了一声,又去米缸旁拿了装米的麻布袋,然后小跑出门了。
三娘家就在百丈开外,不算远,但路上总有人喊她,问东问西。毕竟二十多个人,又是 驴车又是太平车,浩浩荡荡的驮了一堆箱笼竹篓,村子里种地的都瞧见了,而那些人走的时候,车上都空了,可见物件全搬到陈家里去了。虽不知道箱子里都装了什么,可那木头料子瞧着便好,还上了漆,光照在上头都是色泽都是润的,恐怕光是箱子便值不少钱了。
为此,午歇回来的村里人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但路上讨好的居多。
以往,因为陈家没有长成的男人,家里头又穷,即便碍于王婆婆的泼辣蛮横,不敢随意欺负人,但说话时总归是瞧不上,或是接着玩笑半真半假的讥讽,从来没有一见面就笑开颜的。
陈元娘从前总想着要叫这些人看得起自己家,如今见了,只觉得发毛,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她全都搪塞两句,然后一路小跑,喊她的全当没听见。
就这般顺顺利利到了三娘家,正好赶上人家在用午食,她说明了来意,三娘的阿爷做主把钱收了,三娘的阿奶则去称粮。因为三娘家还未分家,所以换的钱都得归她阿爷阿奶,其他的叔婶们虽然眼馋,但也拿不到手里,干脆逗弄起元娘。
“听闻你家来了贵人,送了好多钱帛,真的假的啊?”说话的是三娘的二婶,看热闹不嫌事大。
另一个双丫髻的年轻小娘子则插话,“才不是呢,孙婆婆说她被人退婚了,那是人家施舍给她的。”
这双丫髻的小娘子是三娘的小姑,好吃懒做出了名的,又眼光高,快二十了都没嫁出去,常被人私下嘲笑,以至于心性都偏了。
二婶说话顶多是没分寸,小姑就太冒犯了,叫三娘的爹娘听得只皱眉,又不好越俎代庖在外人面前管教。
还是三娘阿爷拿了白面蒸饼给元娘,“热乎着呢,尝尝你婆婆的手艺。幼娘说话不中听,你别放心上。”
幼娘就是三娘的小姑。
陈元娘却没接,她也是有骨气的好不好,何况自家如今可不缺这些了,院子里还摆了一堆腊肉没收呢,区区蒸饼算什么?
对上长辈,她说话很客气,“多谢阿翁,我不饿。”
然后转头看向三娘的三婶和小姑,板着俏脸,故作懵懂道:“那些都是长辈的事,我不清楚,您要是好奇,问我阿奶便是。”
说起元娘的阿奶,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