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帮扶生活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你这后生,长的真俊啊!”
“就是干活有些毛糙了些,你看啊,这土砖里面的草啊,长度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m.pantays.com”
在幽州城南面的郊区,陆陆续续建了十来个新村子。
小部分是幽州城本地的百姓。
大部分则是关中百姓,因为受灾荒侵袭,齐聚京师。
却因为李世民为了锻炼太子李承乾,力主让太子亲自主持赈灾及流民安置事宜,以显储君担当。
不料魏王李泰为了争夺李世民的欢心,主动请缨安抚救助灾民。
两人在救灾事宜上,明争暗斗。
结果就是导致灾情没有控制下来不说,就连救灾的粮食也损耗殆尽。
尽管李世民也被这两个儿子的行径,给气的不轻。
只是那些拖家带口、衣衫褴褛的关中流民,满心期待着朝廷的救济能帮他们熬过难关。
总不能看着他们,在京城这个首善之地,被活活饿死。
于是,迫不得已之下,李世民挪用了原本讨伐突厥大军的粮草。
并且,为了不影响救灾和讨伐大军的进程,李世民除了采购粮草外,也向其他郡县
并且,为了不影响救灾和讨伐大军的进程,李世民除了采购粮草外,也向其他郡县发出紧急诏令,要求各地官员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清查本地的储粮情况,能调配的,即刻调配入京支援。
当然,李世民自然也没有忘记,曾经,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蝗灾和旱灾平复下来的李恪。
尤其是他在商业上挣钱的能力,更是让李世民不顾李恪封地内产粮不足,常年受突厥扰边,
毅然决定让燕王李恪为讨伐大军,提供二万石粮草。
好在,李恪这边有袁天罡这位算无遗漏的奇人相助。
袁天罡虽常以观星占卜闻名于世,但于经济庶务、运筹帷幄亦是行家里手。
他看出了李恪所在的封地,地广人稀,且外籍人员众多,农耕产出有限。
但土地肥沃,山林资源丰富,有着许多未经开发的潜力。
于是,建议李恪向朝廷提出以粮换人的计策。
而为了安置这些新来的关中百姓,李恪所在的大都督府,给他们按照人头,划拨了土地。
又招募了些有手艺的工匠,带领着这些百姓一起夯土建村。
虽说,李恪在开始这个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开始准备。
但因为时间短,任务紧。
建造的村子,也只是建好了每户的房屋。
关于院子、围栏,以及村里的公共设施诸如磨坊、晒粮用的广场等设施,都还未来得及完善。
这不,今天,也就是徐根生所在的村子。
以前叫“定源村”,现在改名为“宁北村”,其寓意是:"希望,往后的北地都能够生活安宁,没有战争,安居乐业”。
在宁北村的新村长,以及几个本地和关中年纪较大,有些声望之人的牵头下。
决定趁着现在这个青黄不接,天气又不太冷的时间。
在村中,建一个用于晾晒稻谷、小麦的广场。
不仅可以解决明年的秋收粮食晾晒问题。
还能让村子在农闲时,有个公共活动的场所,正所谓一举两得。
对于这个建议,不论是以前的本地村民,还是关中新来的百姓,都纷纷表示赞同。
所以,第一时间,村里的所有男女老少,都被动员了起来,撸起袖子,沉浸在一片火热的建设氛围之中。
只不过,说是晾晒粮食的广场。
其实,就是一大块平地,弄起来也简单。
只需要将泥土修理平整,再夯实,就算是初步完工了。
有道是:“人多力量大。”
又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
在全村人的齐心协力之下,工程进展颇为迅速。
不到一天的时间,这个用于晾晒粮食的广场就已经雏形初现。
这宁北村的村长一见状,顿时喜形于色,笑的嘴角都咧到后脑勺了。
下一刻,除了高兴和自豪之外。
就是感到组织这样的机会,不容易,何不趁热打铁,将诸如磨坊、水井这样村中还没有的设施也一并推进了呢?
于是,就有了先前开场的那一幕。
而这个被称为“俊后生”,干活却不太被认可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燕王李恪阁下。
在拉着小二来福,前来帮扶后。
两个人一连忙后了好几天,终于是将徐根生家的院子和篱笆建好了。
随着临近年关,在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的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