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明朝的蒸馏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丝惭愧。她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要更加勤奋好学,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
刘明义接着道:“村中李厨娘在老唐酒楼操持,专责酿酒,我可前往借器具。”
不一会儿,刘明义便回来了。他的左手环抱着酒坛,右手拿着一顶圆顶形的铜盖子和一根铜管,看起来像是古代的炼金术士。
他在灶上架起铁锅,将铜盖子和铜管组装起来,形成了一个简陋的蒸馏装置——天锅甑。
卫斓凑近问:“这怎么煮?”
刘明义将清酒倒入铁锅中,又舀了几勺冷水放入铜盘里,示意道:“燃火加热,酒气将在铜盖上凝聚,继而顺铜管流出,便是烧酒了。”
这正是运用的酒精沸点(78.5℃)低于水(100℃)原理的蒸馏方法。
她兴奋道:“这就是蒸馏!这个装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刘明义回答:“元时。”
卫斓感到震惊,她以为蒸馏装置是现代的专利,没想到早在元朝人们就已玩转这门技艺了。
她开始生火,眼睛紧盯着那跳动的火焰。由于没有精确的温度控制装置,她只能靠人工调节,火旺了就用灰浇灭一些,铜盘内的水热了就换冷水。
她问刘明义:“这清酒多少度?” 刘明义答:“约10度。”
卫斓心中快速计算着。要从10%的酒精度蒸馏到100%,不同的蒸馏装置和条件各异,但至少也得蒸馏个3到4次。
她深吸一口气,决定尝试一下,于是开始准备蒸馏三次。
刘明义目光随着卫斓忙碌的身影流转,问道:“需用如此烈性的烧酒么?”
卫斓一边控制着火候,一边解释:“不是的,我要先得到纯酒精,然后再加入蒸馏水,调配到75%的浓度。”
刘明义追问:“这比例有何讲究?”
卫斓停下手中的动作,答道:“这是科学实验得出来的结论。酒里面发挥消毒作用的是酒精,也就是你说的酒露,只有75%的酒精能够发挥最佳消毒作用。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行。”
刘明义虽然不太理解“科学实验”是如何做成的,但他能感受到话语中的权威,于是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蒸馏三次后,卫斓最终得到一瓶接近100%的酒精时,她兴奋地跳了起来!她感到无比满足和自豪。
她幻想着,自己将成为那个改变世界的人,用这神奇的液体拯救无数生命。她会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发明医用酒精的传奇人物,并且开始规划如何利用酒精走上人生巅峰。
卫斓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抱着酒瓶傻呵呵地笑。
然而,刘明义接下来的话语,却如同一盆冷水直泼在她的头上。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如此一来,这瓶酒精甚为珍贵。”
“1升清酒经三次蒸馏后所得酒精不过十分之一升。若欲得1升酒精,需1斗清酒,进而需4斗大米,历经数月酿制,按今日市价,至少需两钱银子。”
卫斓心中一沉,她意识到,这酒精的制作成本远高于她的预期。她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从顶点直接落到了低谷。
虽然她们并不缺白米饭吃,可是用4斗大米制备1升纯酒精专门用来消毒,只有皇亲国戚才消耗的起啊!
“这样说来,我这个75%的酒精根本不能大规模生产。”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甘。
刘明义神色冷静,向她娓娓道来:“我理解你,但即便要用此物消毒,亦非寻常人家所能负担。”
“若论作烈酒饮用,恐怕并不现实。如今世人不喜烈酒,饮烧酒已足。”
他提议道:“不如备下不同浓度的酒,视伤口情形而选用,以发挥其最大效用。”
这是一个务实的解决方案,但卫斓听起来却有些心不在焉,“也只能这样了。”
卫斓曾满怀希望地认为,一旦她能够亲手调配出医用酒精,消毒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然而,当她真正得到这瓶清澈的酒精时,她才发现:真正的挑战并非酒精本身,而是粮食。
她意识到,要想大规模生产医用酒精,就必须先降低粮食的成本。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现实,卫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她站在这个转折点上,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