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中南新生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自指挥大军将乌南国的国都玛蒙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这座坚固的城池,此刻在汉军的包围下显得孤立无援,成为了瓮中之鳖。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为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展示了汉军的英勇与智慧。野人之路,这条由六万勇士历经四个月奋战建成的战略通道,此刻也成为了勇士们辉煌战果和坚韧精神的最好见证。
然而,战争并未结束。乌南国国王兀突骨率领残部死守玛蒙城,决心与汉军抗争到底。夜幕降临,但诸葛亮并未急于攻城,而是在每个城门三里外扎下四座大营,将玛蒙城紧紧包围起来。
第二天清晨,兀突骨率军出城约战。刘越挺身而出,与兀突骨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两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大战三百回合仍难分胜负。这场战斗不仅考验着双方的武艺和耐力,更是一场意志与信念的较量。
第三日,兀突骨又来挑战。然而,这一次诸葛亮却采取了诱敌深入之计。他一方面命令刘越率人将兀突骨围困在城外五十里的一处山谷中,与其周旋;另一方面,他令赵敏、朱涉、方仲三面强攻玛蒙城。
在没有兀突骨的指挥下,玛蒙城的守军显得慌乱无措。汉军攻势如潮,仅仅坚持了半个时辰,玛蒙城便被诸葛亮大军攻破。城中的乌南国士兵纷纷投降,而兀突骨在得知都城被袭破的消息后,也不恋战,直接率领自己的卫队三千余人死战突破丛林军的围困,逃进了西部的茫茫林海之中。
战后,诸葛亮对勇士们进行了嘉奖与表彰,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而野人之路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铭记着那段辉煌的岁月和勇士们的坚韧精神。
随后的二十天,诸葛亮在玛蒙城中度过,这段时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改造治理体系的工作中。他深知,一个地方的繁荣稳定,离不开良好的治理和强大的军队。于是,他先从治理体系入手,优化行政架构,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各项政策能够迅速而有效地传达到每一个角落。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士兵的训练,毕竟在这战乱时期,强大的军队是维护地方安宁的重要保障。
在治理体系逐渐步入正轨的同时,诸葛亮还关注着双方伤员的治疗情况。他深知,战争带来的伤痛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创伤,更有人们心灵上的伤痕。因此,他不仅亲自探望伤员,还调集了城内最优秀的医者,确保每一位伤员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疗。这一举动,深深感化了被俘的乌吐骼。
乌吐骼见证了诸葛亮的仁爱与智慧,他心生敬意,自愿提出去劝降他的哥哥——乌南国国王兀突骨。诸葛亮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神色。他知道,乌吐骼的劝降若能成功,将大大加速中南半岛的统一进程。
十五日后,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兀突骨负荆请罪,表示愿意举国投降。这一刻,诸葛亮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知道这是中南半岛战役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一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精心筹划和仁爱之心。
在兀突骨的带领下,诸葛亮大军成功翻越了野人山西部的崇山峻岭。当他们突然出现在索罗国国都猛嘎以南五十里的河口地带时,索罗国的水军还未反应过来,便在吕蒙巡逻舰的配合下被一举消灭。这一战,诸葛亮大军俘获了大量木船,为后续的战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索罗国是西边孔雀国的附庸国,其国王鲁尔摹见诸葛亮大军势大,心生恐惧,便率领五万人向北逃去。赵敏率军紧追不舍,一直追赶到索罗国边境,并开始在那里建立防御阵地,以防敌人反扑。
至于西边更为强大的孔雀国,诸葛亮心知在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的前提下,绝不能轻易开战。他必须谨慎行事,毕竟战争不是儿戏,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至此,中南半岛五国及三十九个蛮人部落已全部平定。这片广袤的区域形成了一个面积大于包括胶州在内的江南区的庞大行政区域。这里总人口达到四百九十万,他们被妥善安置在十个城池和一百三十个乌堡之内,全部成为归化汉人,开始融入这个新的大家庭。
为了这里的长治久安,诸葛亮与徐庶共同请示了邴原,决定从洋州向这里输入一百万人口,同时从这里向洋州输出一百万人口。这样的人口交流有助于加快中南半岛的改变,促进两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徐庶这位洋州总督在完成支持中南半岛战役后,便返回洋州,专注于洋州的发展,并为中南半岛提供必要的援助。在徐庶的治理下,洋州与中南半岛的联系日益紧密,两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
邴原任命刘钊为中南半岛临时总督,负责这片新领土的治理工作。之所以是临时总督,是因为现在的中南半岛区只是高冲战略布局中南亚区的一部分,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大的变化。诸葛亮则协助刘钊进行中南半岛的治理工作,并主抓军事方面的事务。
在刘钊的主持下,中南半岛的产业、教育、医疗、农业、渔业等诸多行业逐步开设并开始起跑。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如今正迎来一个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