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知贡举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刘直方说道:“宝兴军副都统制陈佑斩监候,剥夺其妻、子诰命官身,其他人等发配西北充军,王石接任宝兴军都统制,将宝兴军和神卫军对调,由神卫军负责泰戏山至大石寨一线防务。www.gudengge.com”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神卫军经过在银州的整顿,已经脱胎换骨,得到了枢密院的信任,虽然神卫军还无法回到禁军行列,但从厢军变成了边军,待遇上升了半格。
神卫军都统制张唐顺,则是张唐卿的堂哥,未来成就可期。
赵祯又问道:“吕相,政事堂是什么意见?”
“臣赞同枢密院的决策。”
开什么玩笑,除了神卫军和宝兴军对调以外,其他的人家早就做过了,如今不过跟大家汇报一下而已,要是政事堂提反对意见,这不是打脸吗?
一次有预谋的兵变,因为枢密院边军司和承旨司处置得当,迅速被扑灭了,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睛。
这说明,年初的军事改革是成功的。
在处置这件事中,文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边军司监军侍御史李本轩能迅速控制住局势,其次是宝兴军检点文字能配合李本轩,第三,则要归功于各厢的掌书记能快速向基层官兵传达宝兴军都统制欲造反的消息,命令大家安分守己。
一系列的操作,把宝兴军的兵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说明张唐卿设计的监察体系是完备的,符合大宋国情。
赵祯淡淡的说了一句准奏,就把宝兴军的事情盖棺定论了。
接下来,该是重头戏了。
到底谁知贡举。
人人都看向了张唐卿和庞籍。
最近传的太厉害了。
人人都觉得,知贡举非张唐卿或庞籍莫属。
哪怕吕夷简,都已经开始接受张唐卿知贡举,毕竟他的小儿子马上要入大学读书了,张唐卿知贡举,先摸一摸他知贡举的路数,等下一科,吕公著科举时,说不准能一举中第。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最先被推荐的,竟然是贾昌朝。
百官的目光,看向了站在前面的贾昌朝。
而贾昌朝怡然自得的看着自己面前的笏板,仿若不闻。
赵祯也有点意外,贾昌朝?
自从贾昌朝参知政事后,一直非常低调,他以支持新政,取得了赵祯的信任,但贾昌朝成为执政之后,并未表现出对新政的支持,反而一直游离在吕夷简和范仲淹之间。
慢慢的,大家似乎忘记了贾昌朝这个人。
百官心中,冒出了贾昌朝的履历,“天禧元年,真宗祈谷南郊,贾昌朝于道左献颂辞,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贾昌朝并非进士出身,而是走的召试的路子。
召试和晏殊曾经参加过的“童子试”一样,都是由皇帝亲自考试,皇帝觉得合格,就给个进士出身。
虽然百官也认可召试官员算士大夫中的一员,但在知贡举这种事情上,召试和科举,完全是两回事。
张唐卿脑海中一下冒出了后人对贾昌朝的评价:“昌朝在侍从为名臣,及执政,不为善人所与,或以为结宫人宦官,数为谏官、御史所攻。”
意思是说,贾昌朝不和好人来往,喜欢结交宫人和宦官。
慢慢的,大家回过味来了,贾昌朝想当知贡举。
吕夷简和范仲淹都皱起了眉头。
吕夷简心中,他是最适合担任知贡举的人选,但他知道,范仲淹一党不可能让他如愿,所以,吕夷简心中比较倾向于张唐卿。
范仲淹觉得,宋绶或者王随知贡举都行,庞籍也可以,最次也要张唐卿。
不过,按照韩琦的说法,张唐卿可能不会按照新政派的路子走,张唐卿比较喜欢顺其自然的革新,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形成大的舆论风潮之前,张唐卿是不会改弦更张,以策论取士。
只有社会上要求精贡举的声音大了之后,张唐卿才会顺理成章的革新。
可什么时候社会上才会形成大的风潮?起码这次就没有所谓的风潮,难道,朝廷还要等三年吗?三年之后,万一还不行呢?精贡举要何时才能完成?
范仲淹等不及了,在他看来,改革,一天都不能耽误。
可贾昌朝横空出世,让范仲淹迅速调整了自己的计划,庞籍的身份过低,新政派如果强行推庞籍上位,可能会鸡飞蛋打。
想到这,范仲淹给韩琦了一个颜色,又看了看张唐卿。
韩琦会意,立刻站出来说道:“臣举荐枢密副使张唐卿知贡举。”
“臣反对,据闻,益都张家有一子已经到了开封,准备参加春闱,张相公当回避。”
“臣赞同木大人所言,张相公应当回避。”
随后,又有十几人站出来,反对张唐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