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盐池四面监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裴淑英是非常好相处的一个人,以前性子直,说话不中听容易得罪人,后来当了妈,改变了很多。【忆白书屋】

    尤其是身居高位,心知多说多错,所以养成了话少的习惯。

    当然,这是在外人面前。

    她在殿门外打量了一阵崔奕,又和陈淑仪说了几句悄悄话,便离开了。

    崔奕更是手足无措,他本以为裴淑英叫她出来,会问长问短,谁知道什么都没说。

    河东炼场扛把子独孤怀恩来洛阳了,是杨铭让他来的。

    国家要开垦荒田,需要农用工具,杨铭让他来,就是去太府寺商议工具定购一事。

    今年朝廷的头等大事,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丈量田亩,开垦荒田,尽量让百姓手里能够拥有更多的田亩。

    百姓手里的田亩多了,对国家赋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大隋是按人头缴税的,但是对国家稳定,意义重大。

    他们田多了,粮食也就富足了,也就有了闲钱消费,可以促进国内经济。

    那么手工业的发展就要提上日程了。

    古代商业,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贸易、手工业以及农业,其中贸易,是建立在后两者的基础上。

    杨铭认为,手工业从官办官督,可以逐渐向民办官督转变了,也就是说,国家在某些行业开放垄断。

    关于这一点,世家门阀是非常支持的,为啥呢?当今民办,其实就是世家办,老百姓能办的起来吗?

    而官督,是为了监管民办不要乱来,比如私自铸造兵器。

    “可以适当流出一些冶炼工艺,今年先找一些人试一试,看看效果,”杨铭在朝会上道。

    首先裴家就愿意揽这个工程,大隋最大的精炼场,就在河东,裴家经过这几年的渗透,已经逐步掌握核心技术。

    可以说,只要国家批准,人家现在瞬间就能拉起来几座精炼场。

    于是裴蕴道:“河东之地,盐铁密布,适宜先行。”

    “好,那就从河东找些人,准许他们开办炼场,”杨铭微笑的。

    你以为让你白办呢?手工业民办,是要收重税的,非常狠的税,你们制造出来的产品,还会被朝廷控价,卖的高了,朝廷不允许,卖的低了,税太重会赔本。

    所以只能降低产品质量,那么追求工艺革新的念头,会增加,便于促进工艺改进,销量也会很好,因为便宜嘛。

    这是一块大蛋糕,像裴家这种门阀世家,族内有那种仕途无望的旁支,就是专门为家族赚钱的,各行各业的专家都有,很容易上手。

    但是必须要控制好,否则会出乱子。

    除此之外,南方北方,杨铭会给二十个名额,山西三个,河北五个,山东两个,河南四个,江淮地区六个,岭南和陇右道,没有。

    如果这些精炼场建起来,也只占国家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它们会提供十分之九的税收。

    听起来真悲哀,但就是这么干。

    等到国家缓过劲来之后,将继续承继开皇之制,施行无税。

    是的,大隋立国之后的政策,就是无税,因为铁,在开皇年间是官办。

    盐和酒,被杨坚废除专卖,既不专卖,也不征税,杨坚制定国策:食盐之利与百姓共享之。

    那么杨铭等于是将最后一项铁的专卖,废除了。

    杨广继位之后,这么多年一直缺钱,也没想过从盐上面征税,历史上直到开元十年,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了筹集平叛军费,开征盐税。

    “盐事,如今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杨铭道:“如今也要改一改,改为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节省国家开支,利用盐商扩大销路。”

    崔民焘皱眉道:“那么盐商又该如何定义?何人可为盐商?”

    “设盐商为专业户籍,世代为业、父子相承,由朝廷在地方选择适业者,”杨铭道。

    底下一帮人顿时双目放光,好家伙,我们也可以卖盐了。

    杨铭接着道:“盐户者,家中不得入仕,子孙后代亦如此,只能售盐,不得售卖它物,祖上三代,不得有为官者。”

    等于是不准世家插手了,因为在大隋,你祖上最多也就三代可以在大隋当官,四代那就是北周北齐了,大隋不认旧朝的官。

    这下子众臣又恍惚了,也就是说,卖盐的,永远都是卖盐的,不过这个好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可以在背后操控嘛。

    杨铭当然也计算到了,所以官卖这一条,就是针对世家的,首先是民制,但是只能卖给官府,然后官府卖给盐商,那种世家支持的盐商,我不卖给你,那就没有了货源。

    所以盐池总监,必须是寒门出身的人担任,杨铭在背后撑腰,让他们跟门阀对着干